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和他的粤东乡村纪事:“想让总书记看到更美好的变化”

2019-03-11 09:05 作者:马辉 苏海伦 裘萍 何玉帅 李孟麟 卫迎 莫倩如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黄缤
时隔一年后,全国人大代表李金东仍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时间、场景。2018年3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李金东不仅近距离见到了总书记,还作为唯一农民代表在现场发言。作为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营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金东汇报了乡村发生的喜人变化和将要努力的方向。

   在南都记者的见证下,远在北京的全国人大代表李金东和营下村村民、干部等七八名代表实现连线直播,用视频“面对面”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营下村党支部书记李金东。

   视频连线现场,在南都记者(中)主持下,营下村村民向李金东提问。

   扫码看连线现场

时隔一年后,全国人大代表李金东仍清晰地记得初次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时间、场景。2018年3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李金东不仅近距离见到了总书记,还作为唯一农民代表在现场发言。作为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营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金东汇报了乡村发生的喜人变化和将要努力的方向。

去年全国两会的这段画面在电视新闻播出时,营下村的村民们比李金东还要激动。今年,营下村的乡亲同样关心中央怎么说到乡村振兴,他们的李书记在会上提了哪些建议。有所不同的是,今年身在北京的李金东和守在广东乡间的村民、干部们可以通过连线直播“面对面”交流。连线当日,正赶上低温多雨的时节,村民头顶的遮雨棚装了又撤、撤了又装。但他们的热情不减,每个人都有问题想让“李代表”解惑,从农作物的销路、土地招商引资到乡村教育投入方面等等。

营下村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

营下村是汕尾市陆河县河口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管着4个自然村,全村共4000多人。村里近年来有了专门的保洁员,街道逐渐变得干净,村民卫生意识开始自觉,来自北方的保洁员付霞是最直接的见证人。她来营下村已有两年,和老伴两人每月合计能领七八千元,比较满意。当然,营下村的变化不止这一方面。

从自然条件来看,营下村和周边几个村相比,并无特别之处。从人口构成来说,它和周边的村庄一样,都是以客家人为主。但是营下村的村委领头人身份有些不同。2018年,李金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两会,就获得与总书记互动的机会。

在那次会议现场,李金东汇报了营下村、陆河县的种种改变。他说,村集体从零收入突破,到后来年收入近20万元;近些年率先组建村级保洁队伍,配置专门垃圾收集点,彻底改变以前“污水基本靠蒸发,垃圾基本靠风吹”的陈旧面貌;陆河县也摆脱了“重工业是打铁、轻工业是磨豆腐”的局面,镇里新建了大型工业园,很多企业过来带动产业发展,村里年轻人不少也选择回乡就业……

生于1974年的李金东已经做家乡“领头人”八九个年头了。经过多次自述和媒体的采访,他的回乡之路为大众熟知:1993年大专毕业后到深圳创业,虽然人在外打拼,但心中一直惦念生养自己的家乡。很久之前的营下村很穷,村在山沟沟,水路难通,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发展经济无从谈起。在上级党组织动员下,2011年李金东毅然从深圳迁回户口,带着50万资金和乡贤50万捐款,回乡当了村支部书记。

“我们村点滴变化来之不易”

李金东今年是第二次参加全国两会,日程排得很满。3月8日晚10点至11点左右,南都记者拨打多次他的手机后终于打通了。忙碌一天的李金东难免疲惫,但话题集中在营下村、乡村振兴,他还是谈了很多,谈得很认真。他说,在营下村做书记已过8年,回乡之前曾经在深圳工作了十多年,如今抱着反哺家乡、服务乡民的愿景回村当选了村支书。李金东认为,自己之前的工作经验对乡村治理也有裨益,他期望运用在企业行政管理学到的本领,帮助村里联系企业和资金,带动家乡产业发展。

南都记者问李金东,营下村相比周边村庄变化大吗?他回答:“我们村不是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营下村并不属于贫困村,在我任职以来一直都主要靠村委自己经营,甚至自己都要贴二三十万。例如,每一年村里的生活垃圾收集运送需要十余万元,主干道设施建设像牌坊、村章文明标语、监控等都需要乡亲的捐资。全村的自来水工程是按照镇上的标准,其他村根本无法比拟。这些点滴的变化都是来之不易的,这也是营下村与其他村不同的地方。”

李金东表示,如果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他们村,他希望总书记能看到更加美好的变化。“我会告诉总书记,我们海陆丰革命老区发展日新月异,乡村从村容村貌到乡风文明,从产业振兴到社会治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庄富有古村落特色的建筑风格,农业能够实现现代化,总之有一天我们会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很美很漂亮。”

视频连线

村民热切提问 村支书坚定回答

营下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楠介绍说,村里在李金东书记带领下发生了很多变化。村庄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很多道路拓宽了,路灯亮了,排污修到了家门口,废旧房屋、猪牛栏清理了。此外,去年该村的乡贤和村民对新农村捐资已有70万元。接下来重点是推动土地流转,探索试点集约农业;对接企业资源,合作开放文化旅游项目,“这些金东书记也会详细讲”。

营下村民也渴望在北京的李金东能带来全国层面的消息与想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南都的见证下,远在北京的李金东和营下村村民、干部等七八名代表实现连线直播,用视频“面对面”交流。

视频连线地点选在室外

营下村位于陆河县城的南部,从县城出发,一路向南到达河口镇,再向东行车就到达营下村。现在,得益于交通的完善,整个路程耗时并不多,马路十分顺畅。村落依河而建,南北皆有山。

关于视频连线地点,村里首选在田间小路旁,背后就是远近有名的狮子嶂。大家经过考虑,希望能让李金东看到多日未见的故乡风景。为防大雨突至的情况,直播第二考虑地点选择了一个亭子。

第二天直播,村民、村干部、营下小学校长、蒲瓜种植户、坑美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以及陆河县、河口镇的工作人员,10人左右提前1个小时来到了现场。当大家在屏幕上看到李金东书记时,相互笑着挥手,不断地打招呼,气氛亲密热闹。

雨中时空交流热情不减

直播开始不久,空中落起了雨点。雨点起初还不大,几分钟后顿时变得密集。旁边的人找来遮雨棚,给村民们挡雨。十分钟后,雨点小了许多,遮雨棚被撤下。雨过天未晴,反而立刻又落雨。遮雨棚又被安装上去。

大家没有因为一场雨减去交流的热情。营下村委女干部李秋圆提出了自己关注的领域:妇女儿童。李金东告诉她,政府工作报告有提到,保障我们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群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加大了力度。比如保障儿童放学后在家休息时间等,这些工作都要加强。

营下小学校长李勇关心的是教育,小学的综合楼还没完善,还有“山区老师待遇会不会提高”?李金东对此回答很坚定,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教育。提到的综合楼情况,党和政府会尽量落实到位;教师福利也是会增加的。听到这,李勇脸上神色轻松多了。

记者探访

“乡村振兴的希望,肯定还是靠人才”

营下村其中一条长约2公里的主街道旁,每隔一段距离就放置着垃圾桶。除了保洁员定时清理垃圾,营下村实行门前三包,要求各户保持自家门前整洁,有网格员巡视检查。保洁阿姨说,这两年的确变干净了,村里的人也比较注重素质。卫生大变样只是其中一面,整个村的村容、基础设施均在几年间有了提升。

再回到去年李金东的发言,“我们村在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上都做得差不多了……特别是怎样规划建设高品质新村,同保持文化特色及风貌结合起来,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要突出客家新山村的特色,留住乡村文化的根”。

豆腐角成了最有名的手信

客家的确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从习俗到饮食。其中有一个特产就是豆腐角。村民朱娜妹在村里开了20多年饭店,前些年开始自己制作豆腐角。朱姨谈起豆腐角,露出自豪的表情:“大家都用做豆腐角,我们营下村是最有名的”。除了穷困的历史记忆,小时候爸妈做豆腐角给她吃的场景是那么美好。直到朱姨渐渐老了,她决心向健在的长辈学习这个手艺。

选豆子、泡豆子、磨浆分离、加热后冷却,再用盐水卤点豆腐、压制成型,最后切开或煎或煮或炸,整个流程需要原料、时间和火候的掌控。朱姨很快学成,并且她的手艺得到食客的认可。远的近的,常常有订制需求。有时候,会有人直接找上店来,因为没预定只能悻悻而去。对于很多人来说,豆腐角成了最有名的手信,是带给朋友、增进感情的不错选择。只是,由于储存时长、平台合作等种种原因,朱姨的豆腐角还没有销得更远。

朱姨的生活足迹基本没离开过营下村。她和许多村民一样,固守于此,经历了从传统的种植番薯、水稻,再到后来部分人做生意或外出打工的各个时期。土地,有一段时间荒废了不少。对土地,李金东曾有形象的说法:“我们粤东,人口比较集中,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他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言,村民以往除了靠种植业为生,更多的是靠大量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即便是到现在,外出务工还是占很大的比例。

但他认为,营下村有自己的优势,外出经商的比例高,这一部分发展较好的回来能带动村民致富。此外,与周边村子相比,营下村地处中心地带,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公共配套资源相对集中;自然条件也比较好,地势平坦,适合发展较大规模的产业。他的整体思路是对土地重新利用,以产业扶贫致富:将全村土地集约流转后进行大规模特色农作物种植;在河两岸打造田园风光,用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特色农作物种植方面,何礼富是个比较成功的例子。一家电视台在报道中,把他的画面也打上了“营下村村民”的字幕。其实,何礼富是湖南人,农业专业毕业后在深圳等地工作,后来受同学邀请,成了陆河县利富种植专业合作社人员,承包村里约一百亩田地种植蒲瓜、辣椒、包菜等。去年,何礼富种植蒲瓜效益在百万元左右,今年计划把蒲瓜种植产量再扩大,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扩大销路的问题。

旅游资源开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雨后的狮子嶂充盈着仙气。远处是山,近处是田,自然展现出它的魅力,对村民来说这片土地也是丰厚的赠予。直播结束后,坑美头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居权畅想旅游资源的开发。这个自然村已经成立的股份公司,注册资金350万元,将实现“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现招商引资计划对80亩田地进行开发。至于开发作何用途,还没有定下来,总之和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方向有关。

不仅是田地,还有狮子嶂。朱居权小时候经常去爬山,他认为这完全可以开发,只要把山下、山上的路修好,改造一番,冲着狮子嶂的名气,将来会有很多游客。

在村委的规划中,不仅有“陆河八景”之一的狮子嶂,而且正在规划古驿道(营下段)的开发利用。村干部说,河口镇北中宜笏村是全省首批红色村庄,客流量很大,从宜笏村到新华再到营下村的这一段也是以前红军的送信小道,正启动规划建设。村干部总结道,“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家乡变好让更多外出人员回归

家乡的变好也让更多的外出人员回归,而不仅仅是通过资金支持家乡发展。30多岁的李伟平去年回乡开了一家装修材料店。他在广州工作10几年,如今村里每年盖新房的越来越多,趁着这一市场需求,店铺生意也很红火。

“乡村振兴的希望,肯定还是靠人才。”李金东说,人才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面对乡村教育基础薄弱、生源流失的局面,营下小学校长李勇一定期待有所改变。直播那天,三四个小孩子在田间的小路上自在玩耍。摄影记者的镜头对准了他们,孩子们开始偷笑,然后迅速跑远了。对于这个村庄,未来属于他们。

统筹:卫志凌 采写: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 马辉 苏海伦 裘萍 实习生 卓文逸 摄影、视频: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南方都市报记者 何玉帅 李孟麟 卫迎 莫倩如 实习生 陈杰豪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