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阿里痛斥纵容造假包庇售假是社会公敌?我们对比了四平台打假

2019-04-10 10:11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蔡妍菡
国际组织评价阿里正在成为全球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创新者和引领者。

日前,在LV、Gucci、CHANEL等全球300余顶尖奢侈品品牌高管齐聚的全球奢侈品法律峰会上,主办方向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团队颁发了“知产保护和科技创新奖”。奢侈品法律联盟和众多与会者认为,阿里知识产权保护团队使用互联网技术和多方共治的策略,正在全球范围内为解决线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建立新的“黄金标准”。国际组织评价阿里正在成为全球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创新者和引领者。

在制售假产业化、全球化态势愈演愈烈的当下,无孔不入的制售假分子,令很多知名企业都曾被卷入舆论漩涡,多家全球知名电商平台都曾因假货问题备受争议。被曝光的假货问题不仅给企业名誉蒙上阴影,对消费者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据了解,此次给阿里颁奖的全球奢侈品法律联盟主席弗雷德里克·莫斯特(Frederick Mostert),是享誉全球的知识产权权威专家,曾任国际商标协会(INTA)主席,并入选世界知识产权名人堂,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特约专家,其主导的评奖标准被业内公认严谨严苛。

纵观国内外数百家电商平台,为何阿里能够获此殊荣?

本文以公开报道等资料为依据,从顶层制度设计、打假技术使用、线上防控、铲除线下假货源头的力度、法治推进等多个维度,对多家电商的假货治理方式进行了对比,发现有的平台是真动手打假,有的似乎不是这样。

先来看下这张图:

假货治理顶层制度设计对比:有的建立“特战队”,有的建立“抽检志愿者”队伍

1、平台A

在打假这件事上,顶层制度设计上的打假机制和模式永远是最根本的。

据公开报道,平台A打击假货有10余年的积累。A首创神秘抽检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分析、筛选可疑商品后发起抽检,并根据抽检结果处置违规商品,处罚违规商家。


2015年,平台A率先成立了平台治理部,专职打假。

2016年初,成立打假特战队,意在配合执法机关挖掘线下假货源头。

2017年初,发起成立全球首个24小时无时差打假共同体、打假联盟AACA,并尝试联合全国执法机关、全球品牌权利人、全球消费者共建“打假共治系统”。

2017年,平台A上线“知产快车道”,体系化系统化的运用技术手段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基础设施,普惠全球品牌权利人。知产快车道极大地提高了品牌权利人知识产权维权效率。2018年,平台A 96%的知识产权投诉在24 小时内被处理,品牌权利人投诉量下降32%。

2018年启动原创保护计划、知产服务市场、图书保护计划等措施,正式实现体系化、生态化贯通,数字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确权、维权完成全链路升级。知识产权保护和商业赋能成为“万国品牌博览会”基石。

平台A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院,并每年向社会公开公布知识产权保护趋势、实况。

2、平台B

平台B是美国最大电商平台,近些年被美国媒体多次披露假货泛滥,很多品牌方终止合作,有的甚至直接起诉。在今年公布的财报中,平台B首次披露平台存在假货风险,承认有假货。

平台B对待假货的做法似乎“最佛系”。

今年2月28日,平台B推出了一项新的知识产权保护计划 Project Zero,其名字代表着“集合平台B与品牌的力量,将假货减少至零”。该计划的核心,是一项针对品牌的自助式假货移除工具。

获得批准后,加入Project Zero的品牌将能够自己在平台B网站上直接标记并删除其产品的假冒清单,并有权在未经平台B批准的情况下移除假冒产品。“这个项目最初引起行业的强烈批评,因为它把分辨假货的责任放到了品牌的肩上。”有外界评价。

3、平台C

在公开报道领域,平台C对于假货问题公开披露信息暂未发现。

4、平台D

平台D仅成立不到4年,假货问题却饱受质疑。去年,平台D赴美上市,因其一直未妥善解决假货、山寨等问题而引发社会大讨论。

据公开报道,平台D也宣布成立了平台治理部,建立了“抽检志愿者”队伍,全年抽检近7万单(其2018年全年完成111亿笔订单)。抽检志愿者收到包裹后,编号并转寄第三方机构鉴定,以便平台做出公正判断。

打假技术和线上防控手段对比:

大多都在关注和研究打假技术,有平台推出12项打假黑科技

1、平台A

平台A打假核心技术为“知产保护科技大脑”。据公开报道,平台A的知产科技大脑拥有上亿个商品特征、百余个算法模型、微表情识别、异常营销动作预警,已覆盖开店、商品发布、营销活动、消费者及权利人评价等各个商业环节,成为以平台A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竞争力。

平台A独创了12项打假黑科技:语义识别算法、抽检模型、政企协同平台、商品知识库、图像识别算法、实时拦截体系、生物实人认证、假货甄别模型、商品大脑、语义情感分析、商家全景视图、直播防控体系。

在其公开的数据中,2018年,平台A上96%的疑似侵权链接一上线即被封杀,因疑似侵权被平台主动删除的链接量下降67%。96%的知识产权投诉在24小时内被处理,品牌权利人投诉量下降32%。被消费者举报删除的疑似假货链接量下降70%。被行政执法机关要求协查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量下降64%。每1万笔订单中仅有1.11笔为疑似假货,比去年同期再降26%。

2、平台B

据公开报道,2017年,平台B推出Transparency Program计划。当卖家加入该项目,平台B会给每个单独的库存单位分配一个独特的二维码,还有一个可追踪的序列号。当扫描二维码时,就会显示产品细节,如产品生产时间和地点、有效期、原料信息、相关产品推荐等等。该计划给出了6个月的免费使用期限。

3、平台C

通过对公开报道的搜索,平台C未具体透露其打假技术。但平台C曾表示,他们也在关注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正品溯源。

4、平台D

据报道,平台D正在使用一套“鉴别体系”打假,但没有披露更多内容。

对源头打假的重视程度对比:

平台A全面开展了跟执法机关的合作,平台C平台D偶有协助,平台B无

如果说电商平台的技术可为其解决主动预防拦截、及时查删线上疑似假货,那么对线下假货源头问题的解决,则是彻底解决假货问题的症结。

从公开报道看,平台A已与全国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安机关建立了线下打假合作。过去三年来,平台A分别协助执法机抓获犯罪嫌疑人880 名、1606名、1953名,合计4439名。

而在跨国跨境打假上,平台A是唯一有尝试的。据媒体报道,2017年,中美警方在平台A的协助下联合破获特大跨国售假案,端掉一个独立购物网站,该网站使用上百种语言向全球百余国家地区大肆售假。2018年,中国深圳警方在平台A协助下破获“猫娘案”,将一个本已毁掉售假证据携上千万巨款逃往国外的网红大V追逃回国,该被媒体称为中国跨国打假追逃第一案。

通过搜索公开报道,平台B未在线下源头打击上投入太多精力;平台C曾联合上海等地警方开展线下打假,平台D曾协助山西、江苏等地警方开展线下打假。

对假货侵权诉诸法律程序的对比:

唯有一家在法律诉讼领域有尝试,被媒体称为“电商平台打假第一案”

据公开报道显示,2017年,平台A状告售假卖家胜诉,该案在媒体报道中被称为“电商平台打假第一案”,入选了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民事行政案件等。2018年,法院判决售假者在平台A说“对不起”,这也是售假者首次在电商平台进行公开道歉。2018年,品牌权利人贝德玛联合平台A起诉售假者,要求售假商家赔偿损失。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多个知名电商平台上都爆出假货问题,但大多数平台在假货治理方面的打击力度明显不同。目前,主流平台都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对明显存在问题的疑似假货做处罚。但是一些平台为了发展,对假货采取默许甚至放任的态度,给假货治理带来了极大困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打假及知产保护话题引起空前关注,先后有十余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加大打假及知产保护力度建言献策,认为在提高法律对制售假分子的震慑力度的同时,还需要执法机关、品牌权利人、平台、消费者等社会多方共治,向社会推广打假新技术及社会共治新模式。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阿里能获得国际性的“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创新奖”?

阿里巴巴集团的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在获奖后公开表示,“阿里愿意分享打假技术,十多年来社会一同打假的成果来之不易,全社会已形成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的共识,这是执法机关、品牌权利人、消费者、平台一起努力的结果。”郑俊芳表示,“在这个时候,绝不允许假货借其他平台死灰复燃,纵容造假包庇售假是全社会的公敌!”她还透露,在阿里巴巴的引领下,一些电商平台开始学习、借鉴阿里的打假模式、打假技术。

“阿里巴巴对这种学习、借鉴始终秉持开放、共享的态度。我们期待,更多的电商平台在真学、真懂的基础上,能够学以致用,为打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推动形成假货社会共治格局,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从全年数据看,虽然网络假货治理中成效显著,但假货治理呈现出的“洼地效应”日益凸显。2015年,一些被阿里清退的店铺,明目张胆将假货转移至其他平台继续销售。2017年,各地制售假团伙为攫取利益、逃避打击,跨国境跨平台流窜现象日益严重,一些制售假分子向其他平台转移。

2018 年,在制售假空间遭到空前挤压的同时,假货治理的“洼地效应”也日益凸显,制售假团伙向其他多平台转移。嘴上喊打、虚打假打、纵容造假包庇售假,假货才得以向“治理洼地”平台流窜,客观上,制售假的生存空间并未被全部剿灭,假货仍存在死灰复燃的危险,全民创新创造也就无从谈起,阿里痛斥假打者是“社会公敌”,也就不奇怪了。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