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缓”项目一周内突增三起:注册制提速未改从严审核趋势

2020-09-08 08:42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许素霞
“暂缓表决”项目的突然增多,或意味着监管层在对待拟IPO企业时正在持有更加审慎的决策态度,而这亦被视为注册制改革大幕下,新股发行审核朝着精细化方向进一步转型的征兆。

IPO市场的审核动态正在出现新的动向。

在8月28日至9月4日的一周内,分别有深圳汉弘数字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汉弘数字)、重庆四方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四方新材)和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吉大正元)三家拟IPO项目在发审会临考时遭遇了“暂缓表决”。

一周内出现多家企业接连上会遭遇“暂缓表决”,这是近年来IPO审核环节少见的状况。

投行人士指出,“暂缓表决”的审核结果往往出现在一些尚无证据显示不符合上市要求,但仍然有一些争议问题尚待解决的项目。而“暂缓表决”这一结果本身亦无法成为上市可能性高低的依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三年仍然存在多达30家IPO项目曾经历暂缓表决,而后最终仍然成功过会并上市的情形。

而在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看来,“暂缓表决”项目的突然增多,或意味着监管层在对待拟IPO企业时正在持有更加审慎的决策态度,而这亦被视为注册制改革大幕下,新股发行审核朝着精细化方向进一步转型的征兆。

三公司遭“暂表”

仅仅在8月末、9月初的不满一周时间里,汉弘数字、四方新材、吉大正元三只拟IPO项目均被监管层给出了“暂缓表决”的结果,其中汉弘数字遭遇暂缓表决的发审会召开于8月28日,而四方新材、吉大正元两家公司则暂缓于9月3日。

值得一提的是,三家公司的拟上市场所分别为科创板、主板和中小板,预计拟募集资金分别为6.83亿元、15.22亿元和5.15亿元。

从财务来看,上述部分遭遇暂缓表决公司的业绩也并不稳定。

招股书数据显示,汉弘数字三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84亿元、6.09亿元和8.81亿元,而归母公司净利润一度在2018年亏损0.82亿元,而在2019年又再度盈利2.14亿元;吉大正元在2018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一度达到21.48%,但在2018年又下滑了4.52%。

相比之下,有“重庆混凝土大王”之称的四方新材反而业绩更加稳定。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上半年,四方新材实现营收7.07亿元、9.28亿元、14.52亿元、6.70亿元,整体呈上升之势。

“通常暂缓表决都是出现了一些反馈意见、问询环节并没有涉及的新问题,需要公司及时去反馈和处理。”北京一家中型券商投行人士称,“如果是反馈意见已经回复过的,大概率不会成为暂缓表决的原因,比如有一些项目和上会前的举报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汉弘数字在IPO时期就不断遭遇竞争对手润天智的举报信,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在汉弘数字上会前夕,监管部门更是收到了今年以来润天智提交的第八封举报信。

润天智在举报信中提出,成立时间更晚的汉弘数字在一些产品的功能、结构、软件界面上涉嫌因员工跳槽而引发的技术侵权等问题,此外还列举了汉弘数字的虚假销售、环保违规等问题。

事实上,另外两个遭遇暂缓表决的项目的确也出现了一些偶发性问题。

吉大正元IPO前曾出现了“内斗”情形,即该公司曾以股权转让纠纷将现任董事长告上法庭,虽然在协商下吉大正元最终撤诉,但该事件是否对其后续的股权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投行人士处获悉,四方新材遭遇暂缓表决的原因或与其上游的某供应商相关问题需要进一步确认有关。

“四方新材遭遇暂缓表决,和他们的沙石供应商的一些问题需要确认有关。”一位接近四方新材的投行人士透露。

精细化征兆

近来的暂缓表决项目数量的快速增加,亦引发了市场有关审核口径是否出现新调整的猜想。

21世纪经济报道查询历史审核数据后发现,上一次出现如此密集的暂缓表决还是在2017年下半年——2017年9月19日至9月28日的10天内,多达6只拟IPO项目遭遇了暂缓表决,而彼时正值号称“大发审委”的第十七届发审委履新前后,而在大发审委执剑后不久,IPO市场很快出现了“6过1”“7过1”的惨烈从严状况。

不过在投行人士看来,暂缓表决并不能成为判断项目上市成功可能性的依据。

“暂缓表决并不是一个好结果,但也不能说是一个坏结果。”前述中型券商投行人士称,“相当于介于通过和不通过之间,相当于这个公司还没有上会审核,后续等暂缓表决背后的原因解决了,公司往往还会二次上会,到时会有更确定的审核结论。”

在业内人士看来,暂缓表决项目的突然增多,一定程度上是新股发行市场正在朝着进一步的精细化监管转型的征兆。

“因为注册制的改革方向下,监管层不会过多以持续盈利、经营性指标对上会企业提要求,但是有一些新问题出现没有解决,但是又不能判断不符合上市要求的,往往会采用暂缓表决这种方法。”一位接近监管层的投行人士表示,“某种程度上,这也体现了IPO的精细化审核的一部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2017年以来共有不少于30家拟IPO公司曾一度经历过暂缓表决,但最终获得了首发通过(包含暂缓表决、被否后再度重新申报项目)。

不过,也有一些项目在暂缓表决后遭遇了否决,例如重庆百亚卫生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拟IPO公司曾在2017年遭遇了暂缓表决,最后在发审会中仍然未能通过审核。此外,2017年遭遇暂缓表决和被否的博拉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后来申报科创板上市时也未能如愿过会。

“如果解决了项目背后存在争议的问题,而且符合交易所的上市要求,最终还是可以上市的。”灯卓投资董事姚剑锋也表示,“监管层关注的问题更细了,不能立刻下判断的项目,可以通过暂缓表决的方式来延缓判断。”

“暂缓表决项目的增多说明了两个方向,一是审核环节不会轻易给发行人立即判‘死刑’,只要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不符合上市要求的,仍然可以采用暂缓表决的方法给发行人‘留机会’。”上述接近监管层投行人士称,“二是注册制的改革浪潮下,暂缓表决并不意味着降低审核要求,一些问题上存在争议的项目仍然要从严进行审核。”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