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红色文化地图发布,21个点位等你来打卡

2021-04-16 08:04作者:刘越亚 艾海建来源:南方+编辑:王泽权
龙岗这片土地留下了许多红色印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龙岗这片土地留下了许多红色印迹。

南岭炮楼,曾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抗日宣传和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战活动的阵地;

红花岭,又称“英雄岭”,这里是解放战争时期红花岭阻击战的发生地;

平湖山厦,大革命之火点燃之时,深圳首个农村党支部诞生于此,传递星星之火;

4月15日,《龙岗红色文化地图》正式上线。该地图将龙岗区21个红色文化点“串珠成链”,广大读者可按图索骥,赓续红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

60011618531370.png

扫码“云端”开启红色之旅↓↓↓

29051618531400.png

龙岗区红色资源分布如下:  

1、山厦革命历史纪念馆

地址:平湖街道山厦社区香山路34号

简介:纪念馆着重反映平湖的革命斗争史,展示先辈生产、生活、礼仪、民情等习俗,其原址为山厦严、叶祠堂,建于清代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山厦农会总部、山厦党支部、抗日壮丁队活动的重要场所,东纵王作尧大队也曾以此作为临时指挥所。展陈面积为200平方米,展线长度为60米,展品58件。

2、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

地址:平湖街道山厦社区香山路塘口路段旁

简介:从大革命时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厦这片热土上,先后有17位英烈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纪念碑由主纪念碑和原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同志骨灰撒放处两部分组成。主纪念碑呈方形,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碑高6.3米。碑身的“山厦革命烈士纪念碑”9个大字正是出自王作尧之手,并由原东江纵队参谋主任兼江北指挥员周伯明行书。

3、山厦炮楼

地址:平湖街道山厦社区犁头寮

简介:建于1907年,1939年底至解放战争时期,罗文枢、刘连科在山厦秘密设立中共地下交通情报站,以流动的形式,随时更换接头地点,灵活、隐蔽地开展活动,最初在洗九礼的山寮屋,后搬到井头岭军培仔屋,最后搬至犁头寮,这个交通情报站一直未被敌人发现和破坏。目前情报站旧址外墙保存基本完好,内部已重新装修。

4、蔡马生烈士纪念碑

地址:平湖街道上木古社区岭根吓公园内

简介:蔡马生烈士,广东省宝安县平湖镇上木古村人。194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春参加惠东宝人民抗日游击队。1943年负责情报工作,9月遭遇日军“扫荡”,在上木古村不幸被鬼子逮捕。同年10月在平湖墟被残酷杀害,年仅31岁。原平湖镇在蔡马生烈士遇难处(即守珍街93号平湖街道办事处原大院内)建成蔡马生烈士纪念碑。1988年,该碑迁建于广九铁路山厦桥东侧(属力昌社区),2016年再度迁建于上木古社区。

5、纪劬劳学校——刘伯刚、何与成革命活动旧址

地址:平湖街道新南社区守珍街旧墟东南面、平湖火车站东侧

简介:纪劬劳学校由龙岗平湖著名爱国商人刘铸伯(1867~1922)出资兴建,位于龙岗区平湖街道平湖旧圩西南面广九铁路东侧,平湖火车站东面。1916年12月31日,宝安县平湖纪劬劳国民学校落成。有教学楼一座,二层瓦面大屋,后面是瓦面平房,规模很大,仅教学设施建筑面积就达464平方米,为砖木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百年来,除后面平房有些改动外,纪劬劳学校基本上保存了原貌。

6、甘坑炮楼

地址:布吉街道甘李路18号甘坑客家小镇内

简介:炮楼院由炮楼和排屋组成,炮楼高四层,拖屋为五间开,排屋为三排。总体形制和结构保存较为完好,风貌尚存。

7、岗头革命烈士纪念碑

地址:坂田街道岗头社区金园水库南侧山坡平台

简介:岗头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原宝安县布吉镇人民政府为纪念岗头村在抗战期间牺牲的先烈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袭击金竹园地下情报站时牺牲的战士而设立的。于1990年12月所立,名录墙上刻有20位革命烈士英名,其中1947年在岗头金竹园被国民党反动军袭击的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牺牲的有8名。

8、岗头陈氏宗祠——布吉乡抗日民主政府

地址:坂田街道岗头社区

简介: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时期。内部长期破败不堪,室内曾因失火被烧毁。2011年,龙岗区文体旅游局拨款九万元重新维修。

9、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杨美村交通情报站遗址

地址:坂田街道坂田出租杨美村0017栋A126

简介:1940年秋,由王作尧、周伯明率领的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主要在宝安一带活动,部队就驻扎在杨美、泥坑一带,杨美村成为部队的主要据点,当时交通情报站就设在村民邱银娇及其长子刘展明家中。邱银娇与刘展明经常帮游击队到观澜墟、深圳墟等地去取情报及买军需品等,同时给部队运送物资、照顾伤病员,做一些联络工作,成为了义务交通联络员,她家也成为游击队在当地的第一个交通情报站。

10、曾鸿文旧居—中共宝安县委机关旧址

地址:坂田街道新雪社区上雪村一巷6号旁(原布吉乡雪象村雪竹径村)

简介:1941年1月,中共宝安县委成立后,设址于布吉乡雪象村雪竹径曾鸿文家中,曾鸿文炮楼便成为中共宝安县委和东纵主要抗日据点和临时指挥所之一,县委领导经常在这里联络、碰头、开会和指挥。曾鸿文在1942年1月到1942年6月“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中立下大功,成功救下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胡绳、夏衍等800多名文化名人,被誉为抗战史上的奇迹。

11、就昌楼—抗日游击队据点

地址:坂田街道坂田社区坂田下围东部坂兴街中部

简介:就昌楼是一座客家炮楼,1926年,就昌楼由华侨张就恭修建,由炮楼和一栋二层楼联体而成。炮楼高12米,楼顶雕刻“就昌楼“三字,二层楼高6米,每层有房间四间。抗日战争期间,就昌楼是坂田抗日游击队的据点,游击队经常在这里联络碰头和召开会议。1942年,日军得知就昌楼内驻有游击队,就用炮火轰击,站在就昌楼外,抚摸着斑驳的外墙,依稀可见当年留下的枪眼和炮痕。

12、“权宜筱住”南岭炮楼——游击队秘密活动旧址

地址: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

简介:1929年建成,实名“权宜筱住”,面阔21米,进深10米,占地面积约210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曾生、王作尧率领东江纵队曾在南岭村驻扎,向南岭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产生很大影响。后来,南岭村青年张学宏以教书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宣传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并组织了以南岭村青年为主要成员的游击队,以炮楼为活动地点,召开秘密会议,油印革命传单。

13、丹竹头西炮楼院——宝安大队夜袭丹竹头伪军旧址

地址:南湾街道丹竹头社区塘尾南区75号

简介:1943年6月3日晚,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宝安大队第三中队根据情报,夜袭丹竹头伪军刘华部大获全胜。丹竹头西炮楼院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为民国建筑,四面均开有瞭望窗和横长方形射击孔。2012年1月,丹竹头西炮楼院被龙岗区人民政府登记为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

14、六约学校校史馆

地址:横岗街道六约学校内

简介:1931年,六约人陈三昌、黄鸿昌、邹文彬、张杏芳等人发动筹募活动,得到了村民和华侨鼎力支持,艰难筹措下,建起了一座两层的钢筋水泥结构校舍,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这是一座典型骑楼,内有屋室,外有连廊,上下两层,分别设3间教室。现为龙岗区六约学校校史馆,展览着六约学校的建校历史、发展历程、历届校长故事。

15、红花岭公园

地址:龙岗街道龙西社区清林径水库东南侧

简介:为纪念红花岭战斗,缅怀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于2004年由龙岗区原龙岗镇兴建完成。2004年,更名为“龙岗区烈士纪念碑公园”。公园占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是龙岗区缅怀先烈事迹的革命性纪念公园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有赖恩爵抗英、三洲田庚子首义、抗日烽火、东江纵队北撤、沙鱼涌袭击战、山子下伏击战、红花岭阻击战、两纵会师等8座爱国主义教育雕塑,以及由原广州军区捐赠的飞机、装甲车、加农炮等军事展品。

16、八仙岭战斗遗址

地址:龙岗街道南联社区与宝龙街道龙东社区之间的八仙岭山顶

简介:1944年秋天,为掩护机关撤退,东江纵队在八仙岭与日军展开激战。日军出动两架飞机配合其部队发起攻击,东江纵队组织兵力反击,最终击退日军。在八仙岭山顶,当年的战壕历经风吹雨打仍依稀可见,但周围长满林木、杂草,不方便进出。

17、阳和世居—阳和浪中共地下交通联络站

地址:宝龙街道同心社区阳和浪居民小组

简介:始建于1808年,建筑面积548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3380平方米,属晚清客家围屋建筑,呈现三堂两横四角楼一望楼带走马廊布局,为“三进三出”的客家围屋,土木结构,角楼平面呈方形,歇山顶,船型脊,每层有开窗及射击孔。

18、东江潮红色文化博览馆

地址:龙岗街道新生社区新生路104号

简介:博物馆以延安窑洞为元素,呈现出浓郁的大礼堂历史风貌,馆内分四个展区:红色历史(1919-1949年)、红色英雄人物、深圳革命史、红色雕塑展区。馆藏文物2000多件,红色革命历史文物有建党早期历史,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军史史料,革命实物等。以物见事、以物述人,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的历程。

19、南岭村致富思源展览厅

地址: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4楼

简介:展览馆从“历史印记”“春天故事”“今日南岭”“致富思源”“明天更”5个部分,以照片、实物等形式,全面展示了南岭村从一个当时人称“鸭屎围”,人均年收入仅100元,集体资产不足7000元,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贫穷小山村,发展成为固定资产达35亿元,人均分红超17万元的全国文明社区,让游客直面感受南岭人艰苦进取、不断奋斗的精神。

20、甘坑客家小镇

地址:布吉街道甘坑社区甘李路18号

简介:甘坑客家小镇是华侨城集团打造的荟萃深圳本土客家民俗、客家围村建筑、客家民间艺术、客家传统美食、客家田园风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甘坑村(甘坑老围),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客家围村,与观澜版画村、鹤湖新居、麻磡村、大万世居等一同被誉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

21、大芬油画村

地址:布吉街道大芬社区

简介:大芬油画村(大芬村)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是全国最大的商品油画生产、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画交易集散地。核心区域面积约0.4平方公里,村内共有大小画廊及门店1200余家,知名企业60多家,村内聚集油画从业人员约8000人,加上周边社区从业人员约20000人。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