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真实立体全面中国形象的总动员 ——张开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翅膀

2021-06-06 17:30来源:中国日报网编辑:王河峰
张开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翅膀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时代和历史发展潮头,寓意深远,是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布置的战略任务,也是近些年习总书记一系列关于外宣工作讲话精神的集中阐述。我体会,其中的“重要性”,是强调要重视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必要性”,是指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实需要和责任使命。目的,是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讲话立足当下,谋划长远,意义重大,令人振奋。

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党中央在延安13年期间,确定了“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外宣方针,发刊物、办广播、办党报,创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和外文刊物《中国通信》,及时有力地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舆论封锁,主动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延安边区军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传播出去,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

外交与外宣相结合是党从延安时期形成的国际传播特色。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新的形势下,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连接中外,沟通世界”的外宣方针,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工作指南。在2021年5月31日讲话中,总书记提出“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是为达到与今天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战略标准,并且要通过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来具体落实。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这是一个极富哲学高度的话语和叙事方式。由此,打造的融通中外的三个新范式,即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就能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我理解,“思想力量”是指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精神力量”是要传承党的百年精神谱系,发扬党的光荣传统。

很长一段时间,西方社会在其自身设下的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划线困“局”的搅扰下,中外信息沟通障碍重重。他们不能了解和报道真实的新中国,甚至还刊发了一些丑化抹黑中国的错误观点和研究结论。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攻击和抹黑阻止不了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改变不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国家接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趋势。因此,正面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从理论上打破西方主导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掌握中国对外传播的国际话语权,为塑造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做实际的努力,应该成为上至各级领导,下至普通民众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责任。

选择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传播内容很关键。既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要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关于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视角发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工作要求里,总书记既着重强调了深厚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下的彰显,也强调了学理支撑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他要求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1956年11月12日,毛泽东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应该与他的人口比重相符合”。他提出了“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期望。今日,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总书记强调“中国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讲话提出要将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融汇于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起到领航员的作用。

重视国之交里民相亲的作用,是总书记讲话的一大特色。开展民间外交在新中国有很好的传统。我们一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将创新和宣介相结合,包括让老百姓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中国的创新体制机制,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才最具说服力;既要宣介中华5千年璀璨文明,昭示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要重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匹配的国民素质养成的问题。二要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外传媒的连接,推出看得懂、受欢迎的民间文化,在润物中交流互鉴。三要重视专家学者的作用。专家们追踪学术前沿最及时,要他们为创作更多的机会,带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到学术论坛发声、在报刊发文、去媒体出镜,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示立体真实的中国形象,发出中国声音,打造中国式表述新标准,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传播是一种跨学科的学问,要加强和促进国际传播的人才保证。总书记立足国家发展百年大计,强调高校要站在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外宣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要有计划地招收和培养政治理论水平高、懂中国传统、有世界眼光、能从事国际传播的青年学者,使他们在将来国际舆论博弈堪当大任,成为胜者。

在中国共产党立足历史新起点、带领人民开启实现民族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传播工作要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对外宣工作的最高政治要求。今天,距离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还有15年;距离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还有30年。这将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刻,是用实际成效继续丰富、完善、总结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时段。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强大,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影响力的时代正在到来。从这个意义上,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担起带领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尊严形象的责任。无论是雪压冬云,还是春风杨柳,中国昭告世界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意志和决心绝不变。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