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捐比捐不对,灾难营销也很恶劣

2021-07-23 16:58作者:韩浩月来源:奥一新闻编辑:蒋清君
捐款,首要是自愿

河南遭遇暴雨、洪水袭击,娱乐圈有近百名明星捐款献爱心,其中演员程潇因为捐款10万元,而被一些网友批评她捐得少,更有人扒出她穿衣背包的价格,认为她的捐款额度“令人费解”。对此程潇回应说:“什么时候开始用捐款来衡量一个人?捐款不是攀比,每个人尽自己一份心,关注在事件上不好吗?”

程潇的说法,其实也是多数网友的态度。这些年每逢救灾捐款,都会出现一些逼捐与比捐的声音。尤其是备受关注的明星,更是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乏有人吐苦水,“捐也不是,不捐也不是”。不排除有明星是处在压力之下捐了款,这使得爱心捐款变了质,成为了一种“绑架”。

公益捐款、慈善捐款,首先强调的便是自愿原则,失去了自愿这个基础,捐款的公益与慈善本质就会大打折扣,也会使捐款的整体人数出现减少与萎缩,不利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长久发展。通过多年来的观念普及与舆论探讨,不逼捐、不比捐,其实已经拥有了达成共识的可能,但每逢需要捐款时,总还会有这种令人不舒服的声音出现,音调还显得颇为高昂。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流的捐款人群是低调的,是沉默的。为灾区人民捐款,本该如此,只要达到了“送出祝福,守望相助”的目的,捐款的意义就达到了。不用四处宣扬,甚至眼睛盯着其他人,以咄咄逼人甚至冷嘲热讽的口吻去逼捐。不是不可以监督捐款,只是监督的正确做法,是盯住捐款的用途,有没有真正用到需要被帮助的人身上,而不是监督名人明星、公众人物、企业机构有没有捐款以及捐款数字,这样的“监督”,是多余的。

除了明星之外,诸多企业(尤其是多家互联网企业)也被部分网友列进了逼捐与比捐的行列,捐多捐少的问题,也成为架在这些企业“脖子”上的一把刀。严格说来,一家企业营收数字的多少,企业市值的高低,并不能成为衡量该企业必须捐多少的理由。个别网友以自己的“用户”身份,来逼迫这些企业必须捐够多少数字,这缺乏足够的逻辑关系。虽然企业的社会责任当中,包含了慈善责任,但慈善责任处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第二层次,一样要遵循自愿原则。

在这次为河南灾区捐款的过程中,有个别明星与企业,存在借机营销的嫌疑。比如某明星在捐款后,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被网友怀疑其买了热搜进行形象宣传;多家房地产公司借暴雨推广楼盘地势,虽然随后道歉,也无助于挽回品牌崩塌……网友在识别个人与机构是否进行灾难营销方面,眼睛是雪亮的,比起逼捐和比捐,灾难营销更难让人接受,很恶劣,这种做法,完全可以视为在往灾区人民的伤口上撒盐。

也有极为低调的捐款企业,比如辽宁的一个集团公司,无论是今年2月份给湖北与武汉捐款2亿元,还是现在给河南捐款1亿,对外都没有声张,让网友觉得这家公司“压根没有品牌团队”,这样的企业,网友自愿帮助它扬名。当然,不少网友也认为,企业捐了钱,发布一下捐款信息,只要不做过分的灾难营销,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如何把握好分寸与尺度,对企业来说,也是道难题。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是《朱子家训》中的一句话,这个说法亦可用于公益与慈善捐款方面。捐款就是捐款,不能成为“广告费”,不能成为“人设”的辅助品,更不能当作“洗白”手段,否则,捐款的爱心行为,就会失去清澈,变得浑浊不堪。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