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质国货到国际大牌 港人频被内地电商“种草”

2021-11-12 09:40作者:徐冰倩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许素霞
真正被改变的远不只购物习惯

635c95d733756cdb.jpeg

12c9a5fbe6f2321f.jpeg

内地电商平台或测评APP在港人的手机上被打开的频率越来越高。

c33dbbeb754ce892.jpeg

内地电商改变了港人热衷线下购物的生活方式。

958787fd011dfd9e.jpeg

受访者梁震甫,一个月最少会网购3-4次,是网购达人。

“相比如今可送货上门,早年间我们在内地电商上买的东西,都要大排长龙去转运点附近的货车上拿取件码提货,场面颇为壮观”,作为定居在香港十几年的新移民,小冰几乎见证了内地电商平台在香港市场的发展史。

另一边,因工作原因常年奔走于广州、深圳、珠海的香港“土著”梁震甫,在尝试过内地一众电商平台后惊叹于其价格的划算和售后服务的完善,这是他在香港本土电商及海淘平台从未有过的体验。

小冰告诉南都记者,今年升级新手妈妈的她,“双十一”期间在唯品会上“剁手”了不少母婴用品,还奖励了自己几件秋冬美衣;而身在香港的梁震甫则在唯品会上入手了安踏和回力等国货运动品牌,还帮家人买了花西子的口红和眼影。

他表示,港人近年来对国货品牌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天猫、京东、唯品会这类电商平台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我们发现原来国货已经能够做到不输大牌的品质,价格又极具优势,加上这些平台流畅的购物体验,对于务实的香港人来说,何乐而不为?”

近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新零售实验室围绕“国货创新力百强榜”评鉴活动开展调研时发现,品质国货正成为香港消费者的“心头好”。

内地电商入局香港市场已久。大约七八年前,头部电商平台就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在香港市场不断下注。疫情来临后,随着香港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越来越多港人在内地定居,内地电商与各大国货品牌更是全面渗透到香港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消费认同到文化认同,香港居民被改变的远不只购物习惯。

疫情冲击改变港人线下购物习惯

据了解,梁震甫现为香港创客教育综合服务公司“Iron Future”的创始人,因为业务性质关系,疫情暴发前他常年辗转于广深珠等多地出差宣讲。加上有不少亲戚朋友定居在广州,他每年停留在广州的时间都不少,因此对于天猫、京东、唯品会、拼多多这类内地电商平台并不陌生。不过,疫情冲击之下往返内地受限,他在内地电商平台上的消费频次对应开始增多。

他告诉南都记者,如今他一个月最少会网购3-4次,除了柴米油盐这类比较琐碎的日用品,其余的鞋履服饰、体育用品、小家电等用品都更倾向于在内地电商平台购买。“现在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凑单买一大堆东西转运过来,部分时候会让在深圳或广州的朋友、家人帮忙带回来”。

其实在疫情之前,梁震甫与大多数香港本地人一样,更热衷于线下购物。而这一切在疫情冲击之下悄然发生了改变。梁震甫告诉南都记者,疫情导致大家外出行动受限,加上内地各大电商在香港的宣传力度空前,他在周围朋友的推荐之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下单,体验感超出预期。如今,梁震甫还开始接触抖音、快手这类新电商渠道,时不时被“种草”一些此前未了解过的国货品牌。

真正被改变的远不只购物习惯

而相比于梁震甫的新鲜体验,作为已经在香港生活十几年的内地新移民,小冰犹记得在港大读书期间,淘宝刚刚在香港市场打开知名度,学校附近的转运点总是大排长龙,后来大货柜逐渐发展到快递驿站,再后来开始有送货上门。在小冰的感觉中,其实渐渐渗透在他们生活中的还不仅仅是内地的电商平台,很多不同类型的APP也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或者说改变着她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美团,香港原来也有外卖APP,外卖费用挺高的,要不就是打电话到相熟的茶餐厅让他们送餐,其实也还是挺麻烦的,比较难形成习惯。但内地的外卖平台既方便又便宜,而且选择又很多,很容易就改变了过往的模式。”

小冰也经常会看小红书,因为她刚刚升级为妈妈,新手妈妈需要很多育儿知识,“比如我刚刚下单一部婴儿车就是被小红书安利的,是一个德国品牌。”小冰说道,“作为内地电商平台的深度用户,她特意做了对比,这款产品虽然在几个电商平台都有,但在唯品会上的日常标价就比其他平台低很多,1500块左右,其他平台的普遍标价都在2000元以上,价格外加各种赠品,综合来看全平台最便宜,且当天就发货,也没有注入抢券、付定金、返现等各种套路。”

开始用“老字号”代替洋品牌

与小冰有同样感受的还有阿城(化名)。因为在买买买方面的专业度高,他还成了香港同事们的“代购一哥”,“香港同事让我代购得最多的就是李宁,毕竟近年来爱国热情高涨,国货宣传得又很到位,当初李宁那款老爹鞋我帮他们在电商平台上下单了好几对。”

由于疫情原因,同为新移民的他如今更多时间待在深圳处理工作,作为男生,阿城不爱逛街,他告诉南都记者如今自己70%的购物行为都是在线上完成的,所以早就已经对各大电商平台都十分了解。“我一般买电器产品都比较谨慎,会专门‘做功课’,比如上知乎看看大家的分享,再来最终判断入手哪个品牌。我没有特意地去区分国内品牌还是国外品牌,只是追求产品的实用性。同样的,我自己也会在知乎上去做一些分享给有同样想法的人,提供一些建议。”

“我现在也会用很多内地流行的APP,比如大众点评,在深圳找好吃的好玩的,既可以“种草”又可以避坑。”阿城最近从唯品会上购入了一大批英雄牌钢笔,作为给公司新人的入职礼物。他表示,以前老爱送LAMY这种德国品牌,作为内地的新移民,他希望通过这支老牌国货钢笔向香港同事传递更多内地的文化。

香港人在内地电商上反向代购

和阿城一样,小冰也没“逃过”帮香港同事代购的命运。她笑称大至电器、衣服,小至日用、食品,“现在很多香港同事都爱看小红书、微博这类平台的测评类内容,然后就不断‘种草’。”

除了反向代购国货,小冰也发现,身边不少香港朋友甚至开始反向代购国际大牌。“以前都是内地朋友来香港‘扫货’,但近年我们发现内地电商平台上不少国际大牌售价比香港本土还便宜,我就在唯品会上买过MK、COACH的包包,还买过施华洛世奇的首饰。”

真正让小冰认识到唯品会“正品好价”的一次购物经历,其实是她首次在唯品会上购买的一件女装品牌大衣。“当时逛街看到那件大衣1500多元,觉得有些贵了就没买,但回去后心心念念,同事就告诉我说不定唯品会有,果然半个月不到这款就上线了,才400多元,当时这个差价真的是太让我惊讶了”,自那之后,她的大部分服饰都在唯品会上购买。

最近小冰还发现了唯品会的另一个APP叫“花海仓”,她向记者介绍道,可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线上的奥特莱斯,就连界面的设计感觉也是完全一样的。一打开这个APP就能看到各种精选特价的大牌产品,衣服、家纺、饰品、香水都有,价格更加优惠。最近她的网购有一半时间都转到了这个APP。

网购不是简单地形成购物链接

而在梁震甫看来,内地电商平台除了上述提到的价格优势,其售前、售后服务的完善则让他在采访中频频提及,惊叹不已。他表示,香港由于线下零售更发达,可购买的线上渠道多数是门店官网或是社交平台上的博主代购,但他们都存在售前咨询不到位售后服务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梁震甫表示,他刚开始用唯品会买衣服时拿不准尺码,客服就仔细询问其身型,还主动帮他将香港尺码换算成内地尺码,没有码数了会尽量帮忙调货,下单第二天就送到家,这一切都让他“受宠若惊”,“线上化、数字化不是简单地形成购物链接即可”。

他告诉南都记者,如今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在疫情暴发后开始接触内地一众电商平台,透过这些电商平台,他们也对国货越来越关注,“其实很多国货不仅很潮,而且性价比和实用性也都不错,尤其是疫情暴发后,大家发现很多消费行为是可以精简的,不一定要追求所谓的贵价大牌。”

而在这个双十一没少囤货的阿城表示,成长于内地、安家于香港的他切身感受着近年来国货在香港的崛起,以及内地电商平台对港人生活的改变,“无论是国货品牌还是电商平台,大家都在努力做得更好,其实好东西就在我们身边。”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新零售实验室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