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应该怎么做?这个论坛给出答案!

2022-01-13 09:50作者:谢粤蕾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黄晓航
获百万人次观看!

为助力全市园长和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为深圳学前教育发展增速提质,由深圳市教育局主办、深圳市教育学会承办的“幼有善育”鹏城论坛系列活动已于2021年10月正式启动。

论坛以“看见儿童”为2021年度主题,通过六场活动,融合现场观摩+参与式论坛、名园经验+专家视角、线上学习+线下研讨等方式,推动教师深度学习,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促进深圳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幼有善育”。

1月7日,“幼有善育”鹏城论坛第六期活动在深圳市盐田区实验幼儿园圆满举行。作为2021年度系列论坛收官之笔,本期论坛聚焦“看见儿童”的幼小衔接,观看人次超过104万关注度再创新高。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水发、深圳市教育局学前教育处处长王巍、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潘希武、盐田区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刘羡华等出席活动。

深圳市盐田区实验幼儿园集团总园长、深圳市教育学会学前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广东省教育督导学会评估专家张瑞华与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小学校长、深圳市人大代表王蓉分别作主题报告,广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学前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叶平枝博士进行专题讲座。

本期论坛坚持幼小协同、双向衔接的原则,特别邀请了小学校长、小学低龄段班主任和教师现场参与和线上观看学习,全市园(校)长、教研员、骨干教师代表相聚论坛现场,围绕主题开展合作式学习与深度研讨,与专家对话探讨幼小科学衔接之道。

园长报告:支持儿童做好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

张瑞华园长在报告伊始强调“看见儿童”对幼小科学衔接的重要意义,即教育者要看见幼小衔接对儿童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转换;看见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关键经验,开展生活化、游戏化的准备;看见每个儿童的特质与需求,支持每个儿童的主动成长;做好幼小衔接准备,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她提出,幼小科学衔接,要支持儿童做好四个准备: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并分享了盐田区实验幼儿园这四个方面的园本经验。

在“健康快乐的身心准备”方面,张瑞华园长指出健康快乐的身心是孩子们自然成长、快乐学习的保障。幼儿园在保障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每年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都会走进小学,以问题为导向分配角色,成为小记者、记录员,记录所见所闻,绘出探访路线图,制作小学探秘图画书,做好心理准备,让孩子们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在“自由自在的生活准备”方面,张瑞华园长提出要做好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安全保护和参与劳动的准备,她认为家园共育是做好生活准备的重点。为此,盐田区实验幼儿园发起“三一”工程:亲子共读一本书、做一项家务、坚持一项体育运动,让家长成为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和支持让幼儿充分做好进入小学的生活准备。

在“温暖和谐的交往准备”上,盐田区实验幼儿园营造良好的交往与合作氛围,鼓励孩子们主动进行幼幼互动、师幼互动、亲子互动,通过与他人合作讨论问题,协商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在共同体验和生活中发展良好的社交能力。

在“深度有趣的学习准备”上,张瑞华园长强调要支持孩子们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践操作中获得经验,关注孩子们的深度学习,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她以“观察白鹭”项目式学习活动为例,孩子们在遇见白鹭-认识白鹭-留住白鹭-保护白鹭的探究活动中,查阅资料,制作鸟窝,策划路演,快乐合作,深度探究,实现了深度学习。

经过长期探索与实践,盐田区实验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取得了理想成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幼儿园和小学教师幼小科学衔接观念和意识不断增强,家长对幼儿园入学准备工作更满意了,孩子们能更迅速、更快乐地适应小学生活。

最后张瑞华园长总结要做好制度、课程、环境、评价、共育五个方面的科学衔接,期待未来共同建立儿童友好的幼小衔接生态,完善幼小衔接教育和服务体系,看见儿童自然幸福的衔接。

校长报告:“小幼衔接”的向日葵模式

王蓉校长首先强调在“幼”和“小”的衔接中,小学不应只是被动的角色,而应更积极主动,“幼小衔接”要转化为“小幼衔接”,帮助儿童全面适应小学生活。教育者要看见儿童,一是要看见儿童的特质,接纳儿童入学适应的个体差异;二是看见儿童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解决适应困难;三是看见儿童背后的家长和教师,增强他们主动衔接的意识。

盐田区外国语小学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六位一体”的幼小衔接校本特色,王蓉校长重点分享了小学在环境、教学方式和家园共育三方面的小幼衔接经验。

在环境衔接上,盐田区外国语小学通过提供规范舒适的班级内外环境、创设快乐运动的活动区域,帮助孩子们建立温暖期待的入学初印象,让他们爱上和幼儿园一样温暖的校园。

在教学方式衔接上,王蓉校长分享了三大做法,一是构建趣味探究的教学范式,小学一年级的课堂里,做到坚持三个一下(玩一下、体验一下、合作一下),五个动动(动眼、动鼻、动手、动耳、动口);二是创设人人展示的实践活动,从9月到12月,数学季、体育赛事季、高交会、项目季……每个月都有不一样的实践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展示;三是开展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如专门的“小幼衔接”亲子项目,通过行走、探寻兴趣点、记录发现,制成一年级新生入学手册,成为准小学生的8月枕边书。

在家园校共育衔接上,让父母和儿童一起适应小学,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家长沙龙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准小一家长在体验中看见儿童、看见教育、看见自己。

盐田区外国语小学已经形成了小幼衔接的“向日葵”模式,大班扎根,小学发芽、开花,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教学和家长均是儿童成长的“养分”所在。

最后,王蓉校长希望未来进一步健全科学的保障机制,完善主管部门、幼儿园、小学、家长、社区五方协同模式,更多的小学积极主动探索小幼衔接,完善小幼衔接课程,提供更多的策略与范式,以供相互学习和促进。

观摩研讨:如何从小班开始做好幼小科学衔接?

听了张瑞华园长、王蓉校长的分享之后,与会学员对"幼小衔接”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学员们通过大屏幕观看短片,线上探访了盐外小"小幼衔接”的教育现场。随后,学员们分组参访盐田区实验幼儿园,亲身感受支持幼小科学衔接的园本课程。他们对幼小衔接的"盐田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现场观摩结束后,与会学员分成4个小组,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的教育工作者展开深度学习和研讨,围绕三个问题进行研讨并形成小组共识。

最大的一个收获:

1.形成了幼小衔接的良好氛围,明确了方向,梳理了经验,特别是大课程改革和“三唤醒”。

2.看到了小学在“小幼衔接”方面做了系统的工作,以“六位一体”的模式,科学、主动、有效地与幼儿园衔接,真正做到了多方协同、双向衔接。

3.在教学方式变革上,小学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鼓励儿童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以儿童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向日葵”衔接模式。

最想提的一个问题

1.从小班开始,如何把幼小衔接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2.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教研?

3.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低龄段教师如何克服“知识至上”的思维惯性,更好地开展探究式的项目学习?

4.如何做好低龄段教师培训工作,更好地支持教师开展入学适应教育?

回去最想做的一件事

1.和小学校长来一场深度碰撞——建立机制,加强沟通。

2.成立“幼小衔接”教研小组,由专人牵头,深入研究,有效推动幼小衔接的教研工作。

3.建立并深化双向衔接的联合教研机制,鼓励双方积极互动、研讨、跟岗交流,充分了解双方的标准、教学方式等内容。

4.将环境和课程有效结合,构建更适合儿童自由成长的校园文化、课程与环境。

叶平枝教授、张瑞华园长和王蓉校长现场回应了学员们的问题,通过理论指引和优质经验梳理,进一步启发和支持学员的深度学习与思考:

问题1:从小班开始,如何将幼小衔接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

幼小衔接并不是从大班开始的,孩子从小班入园后,在园一日生活都在自然而然地支持孩子进行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孩子在幼儿园生活、游戏和学习的过程就是幼小衔接的过程,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独立进食、和朋友一起游戏、认真探究……这些都是在做幼小衔接准备,到了大班后,幼儿园会有一些更具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活动,如大班孩子会有独立清单,孩子们可以根据独立清单的内容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充分准备。

问题2: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有针对性的幼小衔接教研?

一是教研员要有正确的理念,教研员要先看见儿童,了解儿童的内生力量,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其次在衔接小学的同时,关注孩子的当下,不能为了未来牺牲孩子当下的生活;最后教研员要面向未来的意识。二是教研要抓住幼小衔接的痛点,如可以围绕幼小衔接的四个方面梳理难点、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活动,和老师们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三是要形成教研共同体,幼儿园和小学深度合作,开展联合教研,互相启发,形成幼小衔接良好生态。

问题3:在双减背景下,小学低龄段老师如何克服“知识至上”的思维惯性,开展探究式的项目式学习?

小学低龄段教师要先从自己的课堂做起,转变课堂教学方式,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然的过渡与衔接,此外,教师精心布置教室班级环境,要创造充满安全感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班级感受到温暖,像在家里和幼儿园中一样。最后,在“双减”背景下,一年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都会发生变化,要组织老师做好培训和学习,了解小幼衔接的正确方向和策略。

问题4:如何做好低龄段教师培训工作,更好地支持教师开展入学适应教育?

每年4、5月份时,学校会安排一到两位教师在幼儿园了解孩子的一日生活,提前熟悉9月份可能会教的孩子,7、8月份,一年级的教师会组成团队,和幼儿园教师集体教研,确定如何开展衔接工作,同时在暑假,一年级的老师会和孩子们合作进行微项目式培训,一起探索进入小学需要作的准备;到了九月份,老师上了一个月的课后,会再次组织一年级的老师回访幼儿园,重新感受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和方式,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班级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所有的教师培训都指向看见儿童,当幼小衔接的所有工作都能看见儿童时,教师就做好了准备,能够更好地开展入学适应教育。

专家讲座:幼小衔接要看见儿童,看见未来

叶平枝教授以“看见儿童看见未来”为主题,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幼小衔接的问题、理念及对策。她认为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缺失性不衔接和多余性不衔接两方面的问题。缺失性不衔接是指忽视了儿童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社交习惯的衔接,多余性衔接则是过度关注知识的衔接,即“小学化”倾向。

叶教授指出,幼儿园“小学化”存在一条“传播链”,即“逐利幼儿园的生存策略——小学教师的积极反馈——家长的要求和推波助澜——各幼儿园主动或被动卷入”,这条功利化的“传播链”,把儿童心智成长规律、儿童的实际诉求忽略在外,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健康。

叶平枝教授结合教育生态理论分析了幼小衔接问题产生的根源。她指出,幼儿在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过程中,教育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微环境、中间环境、外环境和宏环境都不一样。如在微环境上,在幼儿园期间,家长更关注孩子的饮食和身心健康,但到了小学,会对孩子的成绩和排名有更多的期待。在宏环境上,文化对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的期待也大不一样。

叶平枝教授引导大家从更宏观的社会文化层面反思幼小衔接问题的根源,提出幼小衔接应该看见儿童、看见未来。

基于此,叶平枝教授提出幼小衔接应秉持以下理念。一是基于未来世界的复杂性,幼小衔接应当立足于培养儿童的深度学习能力,以应对多变的世界;二是幼小衔接要有多方参与,幼儿园、小学、家长协同合作,共担使命;三是做好能力衔接,运用情境教学、游戏教学等方法借鉴,关注儿童生活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的衔接;最后,幼小衔接应坚持儿童为本,回到“看见儿童”的基点。

最后,叶教授从儿童、幼儿园、小学和政府四个方面提出了幼小科学衔接的对策。她再次强调了儿童自身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首要对策便是倾听儿童,了解孩子们对于幼小衔接的感受、看法,通过倾听儿童的马赛克方法,让幼儿通过拍照、地图绘本制作、访谈等方式充分了解小学生活,做好心理准备。对幼儿园和小学来说,幼小科学衔接意味着做好情感衔接、思维方式、环境和评价衔接,幼儿园和小学都要让孩子感受到亲切感、仪式感和熟悉感,发展孩子的成长型、积极型思维和探究型思维。幼儿园要做好能力衔接,小学要做好教学方式衔接,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活动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在政府层面,要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的深度合作,建立健全幼小联合教研制度,在教研组织、频率、内容、方式和效果上精心规划,最终实现科学衔接、有效衔接。

观察点评:小学一年级应该定位为“小幼衔接”年级

作为本期特别观察员,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水发做最后的总结点评。

他带领大家回顾了本期论坛主要的内容,对盐田区实验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探索、盐田区外国语小学的“小幼衔接”探索予以了高度肯定。盐田区作为广东省科学幼小衔接实验区,此次论坛充分展现了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盐田经验”。王水发副局长梳理了叶平枝教授的讲座要点,并分享了自己对幼小衔接的思考。

王水发副局长指出,为解决幼儿园“小学化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经过多年治理,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仍有少数小学、幼儿园存在知识灌输与超前训练等现象,要继续进行科学化的引导和改善。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长效机制,构建幼小科学衔接的教育生态。

随后,王水发副局长从幼儿园、小学、家长、教育行政与教研部门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幼儿园要做好入学准备教育,但要防止小学化倾向,要做好“问题”改进、组织参访、邀请分享、家长培训、移交档案等工作;小学要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做好家长培训,调整作息时间、调整课程与教学、密切师生关系,做好入学适应教育,重点关注适应不良学生,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和“零起点”教学;家长要转变观念,消除焦虑,相信孩子,相信学校,拒绝参加校外衔接培训,自觉减轻孩子学业负担;教育行政与教研部门要加强衔接指引,推动联合教研,开发衔接资源,规范校外培训,逐步构建起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幼小科学衔接长效机制。

王水发副局长指出,关于衔接工作,需要尊重规律,做好科学衔接;需要联合教研,做好双向衔接;需要小学主动,做好小幼衔接;需要家园校政,做好协同衔接。幼儿园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在做入学准备,发展五大领域素养就是在做入学准备,按照要求科学组织一日生活就是在做入学准备。

最后他特别强调,如果不严格落实“双减”,义务教育阶段的“小树可能被压垮”;如果不做好“科学衔接”,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幼苗可能会过早枯萎”。他还特别建议,小学一年级应该定位为“小幼衔接”年级,定位为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渡年级”“中间年级”,于是小学一年级教育要做系列调整,包括探索“全科教育”,重要的是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

本期“幼有善育”鹏城论坛圆满结束。

至此,“看见儿童”幼有善育鹏城论坛2021年度系列活动圆满落下帷幕。“看见儿童”已成为一种共识和行动,“互联网+研训”形式创新教师研训方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成长平台,打造出师资队伍培训培养的“深圳模式”。

截至目前,六期活动线上观看学习人次超过450万。回顾往期精彩内容看这里↓↓↓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深圳将继续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为实现“幼有善育”笃行不怠,切实提高市民群众对学前教育发展成果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