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双奥”的助残培训专家:看到残疾人就想帮是我们的误区

2022-01-30 10:24作者:王凡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许素霞
这需要一点小技巧

你知道吗?同样是推轮椅,一个满身肌肉的大汉不一定比800米都跑不动的你推得更让人有安全感,当然这需要一点小技巧。

2008年,为服务北京残奥会,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组织了一批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专门编制的了一套课程包括残疾观、助残礼仪和助残技能等课程。专家们自称自己是“梦之队”。

十几年过去,“梦之队”中的多数专家已经退休,资深特殊教育专家郝传萍作为北京奥运会主要参与者成为一位再次服务冬奥的队员。本次冬奥会,她全程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残疾人服务知识手册》的编写工作,并受邀前往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个场馆进行助残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2008年,当时大家对志愿服务是怎么一回事不甚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为大型体育盛会提供助残服务。”郝传萍告诉南都记者,近些年来,她观察到大家的残疾观有很大的一个变化。“这次北京冬奥会我明显感到大家提到残疾人不会感到陌生,包容度也更好一些。” 在她看来,“看到残疾人就想帮”是我们的一个常见误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等,把他们视为常人对待。


郝传萍 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教系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近40年。2008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培训项目协调人、培训专家及助残技能培训讲师、盲人定向行走动作示范教师。

南都对话:

2008年主要参与北京助残培训项目,服务北京残奥会

南都:您是怎么和本次冬奥会结缘的?

郝传萍:与2022北京冬奥的结缘应该是起于2008年北京残奥会,当时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承担了残奥会的助残志愿者的培训项目,我作为主要的参与人员从培训方案的编制,到培训的组织、赛时志愿者助残服务的指导等,可以说是全程参与其中。

2008年残奥会结束后,应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的邀请,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北京市助残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和助残志愿服务的研究工作。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2008年在奥组委志愿者部工作、专门负责助残志愿者工作的韩润峰老师,也是一位非常有情怀的人,他认为2008年的助残志愿服务专家团队还应该继续为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发挥作用,所以我又和其他专家一起参与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残疾人服务知识手册》的编写工作,还有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各个场馆的助残服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南都:听说2008年的助残志愿服务专家团队被称为“梦之队”,此次为冬奥发挥什么作用?

郝传萍:2008年残奥会集全国的力量,邀请了各领域的专家组成了助残志愿服务培训团队,专家们自称为“梦之队”,有像我一样做特殊教育的,有做运动康复的,有来自残联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无障碍领域的专家,还有心理咨询专家,一共30多人。当年我是团队里年纪比较小的一个,现在多数专家都已退休了。

2008年的助残志愿服务从2006年开始筹备,前期做了很多调研工作,比如说举行残疾人、志愿者座谈会。在调研基础上,经专家讨论后形成了一套助残培训课程,包括助残理念、助残礼仪和助残技巧等课程。

2015年北京冬奥申办成功了以后,我们就觉得这套课程还是很好的,所以之后的志愿者助残培训基本上还沿用了这套课程的体系和主要内容。很多参与过2008年残奥会志愿者日后谈起来也都说,“我们学了不少技能,比如推轮椅的技巧,在以后日常生活中也用得上。”

南都:推轮椅看起来很简单,需要什么技巧?

郝传萍:推轮椅技巧是2008年我们专家团队冯希杰老师专门研发的一套课程,推轮椅技巧不像盲人导盲技巧是国际上通用的,推轮椅技巧课程是2008年残奥会上第一次推出的课程。

轮椅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实现平稳推车。我曾经试过让我母亲坐在轮椅上,我和我哥分别去推她。按理说我哥比我个子高比我有劲,但我母亲却说说相比之下我推得更舒服。因为推轮椅需要用巧劲,不是光靠俩胳膊伸直使劲往前推,需要腿离轮椅近点,实际上是靠腿往前推,包括上下坡过障碍都需要一些小技巧。如果轮椅推得不好,坐在上面的人会感觉到摇晃不稳,没有安全感。

“大型的赛会不仅是一场体育比赛,更是一种社会运动”

南都:此次北京2022年在助残志愿者技能培训方面,有哪些创新之处?

郝传萍:说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与2008年北京残奥会不同,一个是全社会扶残助残的文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还有一个不同就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培训方式的不同。

张家口市的助残培训开始比较早,早在2019年,张家口市残联的梁晓东副理事长就和我们联系沟通,多次邀请我们团队采取赴张家口培训。后来受疫情影响,培训方式主要是线上线下结合。

培训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没有太大区别,首先从助残理念开始培训,然后是助残礼仪和助残技能,助残技能主要包括推轮椅的技巧和导盲的技巧。有所不同的就是注意事项,冬奥会和夏季奥运会不一样的主要是运动项目和比赛环境,这些我们都会专门提醒志愿者。

对我来说,2008年之前我根本就不了解志愿服务,其实当时全社会都是这种状态。2008年举办的北京残奥会为社会带来了一些改变,政府的宣传、全社会的组织和参与下,大家对残疾人的认知程度和整体文明程度都提高了不少。我还记得2008年残奥会后,有人特意从海南那么远的地方邀请我过去为他们做助残志愿服务的培训,真的感觉当时整个社会的热情都点燃了。我觉得大型的赛会不光是一场体育赛事,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一种社会运动。

“看到残疾人就想帮”是常见误区

南都:您在和志愿者的交流中,发现大家最常见的一些困惑是什么?

郝传萍:我发现志愿者们学习助残技能很快,但是对于助残技能为什么要这样做,还缺乏一些深入的理解。

事实上,2008年那会儿很多志愿者都没接触过残疾人,对于怎么看待残疾人、如何跟残疾人交往,志愿者们都不太了解,所以我们在所有志愿者培训中都会先从助残理念开始讲解。

近些年来,我觉得大家的残疾观有很大的一个变化。这次北京冬奥会我明显感到大家提到残疾人不会感到陌生,包容度也更好一些,这和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关,而且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也相继举办了多场大型残疾人赛事,大家对残疾人的认知都有所提高。

南都:在服务残疾人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郝传萍:我们一直提倡的是“一看二问三帮助”。 有时候我们不伸手是恰当的,千万不要无微不至地陪在身边,“看到残疾人士就想帮”这是我们的一个误区,他们有需求会跟你提出的。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平等,把他们视为常人,不要把他们看作另类,或者把他们看作不如健全人的弱势群体,用平等的态度和残疾人相处就非常容易。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