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应加强培训机构违法行为查处,保障预付消费资金安全

2022-03-09 14:22作者:冯奕然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许素霞
虚假宣传手段多

3月9日,南都记者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获悉,中消协发布了《2021年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我国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前景广阔,而当前行业内依然存在合同纠纷多、售后问题难解决、虚假宣传手段多、预付式消费风险大等问题,对此,《报告》从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提出了六大建议。

《报告》显示,我国校外教育培训市场迅速发展。2020年,我国校外教育培训行业新增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约6.5万家;2015—2019年,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从1.67万亿增长至2.37万亿,其中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从1460亿元增加至3468亿元,其比重从10%上升到17%。2020年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市场规模小幅下降,为2.06万亿元,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渗透率上涨,2020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4536亿元,其比重上升到28%。

此外,全社会对校外教育培训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校外教育培训行业市场前景广阔。根据《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统计,自2013年起居民在校外教育培训领域增加消费的意愿逐年上升,由2013年的22.08%提高到2020年的32.44%,校外教育培训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我国居民校外教育培训消费意愿。(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社会大调查》)

《报告》认为,自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部门根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陆续出台相关监管措施并开展市场整顿行动以来,消费者权益保护程度总体上得到了明显提升。但由于相关法规政策配套滞后、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疫情和行业政策冲击以及消费者缺乏理性消费意识等,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侵权多发、消费维权困难等现象仍然存在。

《报告》指出,当前校外教育培训行业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合同纠纷多。培训机构在制定格式合同时,存在诸多对消费者不公平条款。部分培训机构利用消费者合同意识淡薄,甚至不与消费者签订正式合同,或者销售人员代替消费者签订合同。

二是售后问题难解决。售后服务渠道不畅通,有些培训机构特别是线上培训机构不重视售后服务,在消费者付费后“失联”;部分培训机构因经营不善关门跑路、拒绝或拖延退费、设置苛刻退费条件等;部分非学科类机构假借“双减”政策,关门停业,拒不退款。

2011-2020年我国校外教育培训服务投诉情况。(图自《2021年校外教育培训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报告》)

三是虚假宣传手段多。虚构学员培训案例、师资力量和培训效果,编造消费者评价数据;夸大培训机构实力,实际教学质量与体验课、试听课质量相去甚远;部分培训机构为售卖课程,刻意隐瞒部分职业资格证考试报名条件限制,诱导消费者缴费,甚至消费者提出质疑后,承诺可以帮其伪造学历或工作经历。

四是预付式消费风险大。一些培训机构以折扣优惠诱导收取大量预付费,后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倒闭、跑路后预付费用难以追讨;部分培训机构为规避“不得一次性收取超过3个月费用”的规定,采取买3个月赠3个月课程、分班次付款等方式,变相提高单次课程和总的培训费用;有的预付费用时被诱导办理“消费贷”,机构关门后无法上课却仍需按期还贷。

《报告》认为,当前校外培训作为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补充,仍有强大消费需求,随着相关政策逐步落地,行业调整伴生的消费风险还会陆续释放,强化校外教育培训消费者权益保护要引起高度重视。

《报告》从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提出六点建议:

一是完善相关立法,将现有政策中关于培训机构性质界定、设立审批、教育教学、教材使用、收费监管、服务合同、从业人员、法律责任等,探索以制定“社会教育促进法”的方式提升固化,推进其发展规范化、法治化;

二是加强协同治理,确保落实《“双减”意见》的各类政策措施配套健全、有效落地;

三是进一步明确监管主体及其职责,加强监管体系内外部的沟通协调,充实基层执法力量,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养;

四是建立日常监管执法机制,在阶段性专项整治行动之外,加强行业发展规律研究,建立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处置长效化机制;

五是加大培训机构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保障消费者预付资金安全;

六是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引导培训机构合理定价、规范服务,发挥消费者协会参与立法、社会监督、纠纷调解、公益诉讼、警示教育等各项职责作用,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共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