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采集家长信息,不势利才是好教育

2022-04-02 14:51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蒋清君
不要人为地制造教育不公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各地要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严禁学校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获得不少点赞。近年来,部分学校甚至幼儿园直接间接地收集家长及家庭经济信息的现象值得注意。因为家庭经济环境及家长工作职务、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对学生区别对待,造成教育资源的小范围倾斜,绝非小事,这是在人为地制造教育不公,也是对教育环境的极大污染。而讽刺的是,这种教育不公的直接制造者,却很可能是教育的提供者。

pic_802382

资料图

这几年来,校方和老师收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的方式,可谓花样百出。“低情商”的做法简单粗暴,例如,2020年,河北石家庄市某幼儿园在招生公告中直接要求家长提供工资明细流水;2021年,山西原平市某小学的一张学生情况统计表,直接把学生家庭情况分为11类要求老师进行分别统计,其中包括“企业老板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领导子女”等等,这张表的分类简直可以说是集各种歧视之大全。

即便是“高情商”的做法,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求知欲”也非常明显。例如,某地的一份幼儿园调查表,充斥着十多项完全与必要信息无关的“超纲”内容,包括家庭住址、房屋产权人的姓名和房产编号,如果没有房产证,还要填写“为什么没有获得产权证书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最典型的“家长在单位的职位”“家长的出行工具是什么”“孩子报了几项兴趣班”……总而言之,无论是“低情商”还是“高情商”,这些都是打探家长收入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典型套路,目的不言自明。

“严禁学校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是值得肯定的促进教育公平之举。在为其鼓掌并期待与监督这一规定的严格落实之余,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校方和老师采集家庭经济信息,是以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区别对待学生这一扭曲风气的结果和表现。如果这样的风气得不到扭转,校方即便不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也有很多其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摸底,也会一直有少部分家长,希望通过显示家庭财富而让孩子获得特别优待。

实际上,类似的套路在现实中早已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校方摸查学生家庭状况,比填表更隐秘也更有效的方式,是老师家访。家访本来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发展正常家校关系的一种手段,但在这样的背景与风气之下,也难免变得不再纯粹。对老师来讲,通过观察房产所在小区的地段、楼盘价格,家中布置与摆设,甚至家长与孩子的衣着、谈吐,就能对学生的家庭背景摸个八九不离十。而部分家长也乐于迎合这样的风气,甚至形成了一套如何展示优越家庭环境的经验,在日常与老师的线上线下相处中也颇有心得,包括在朋友圈晒包、晒表、晒车、晒出差出游甚至出海,当然也少不了家长群里的“精彩表演”。

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如果是如此的言传身教,给孩子传递的是怎样的价值观,孩子耳濡目染之下,又如何能身心健康成长?“严禁学校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值得点赞,但更重要的是扭转以家庭经济条件为标准区别对待学生的不良风气。最近在家长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鸡娃不如鸡自己”,同理,想让孩子成长为拥有高尚人格与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先以身作则,别让他们被这种把人分三六九等的不良风气所污染。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