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可减肥?广东医生找到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限时饮食或少吃一顿的减重原理都是控制热量总摄入

2022-04-26 08:52作者:李文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许素霞
确实是安全有效的,但要注意这些……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教授张惠杰。


通过“过午不食”或者少吃一顿的办法来减肥,靠谱吗?近日,广东医生通过一项临床研究证实,这种“限时饮食”减重方式,确实是安全有效的。原理是控制了总热量的摄入。换句话说,如果只是少吃一顿,但另两顿吃很多、每天总的热量摄入不减少,减重不一定会有效果。

4月21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张惠杰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限制热量联合限时饮食和单纯限制热量在减重作用的临床研究》)的论文,证实限时饮食与常规能量限制两种饮食模式对减肥均有效果。

发起 “轻断食”的长期疗效有待验证

该研究成果的作者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教授张惠杰。4月21日,在南方医院“限时饮食与减重”科研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张惠杰介绍,限时饮食是一种流行的轻断食模式,它将每天的进食时间窗限制到8-10个小时,因其简单易行且能够有效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紊乱而备受关注。

然而,限时饮食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尤其限时饮食与单纯能量限制相比,在减重和代谢改善方面的长期临床疗效尚未得到充分评估。

因此,张惠杰团队发起这项原创性临床试验,探究限时饮食和常规能量限制相比对肥胖患者的体重和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影响。

过程 受试者热量摄入减1/4 其中一组16时后不进食

该研究中,经严格筛选的139名成年肥胖患者被随机分为限时饮食组和常规能量限制组。这些肥胖患者都是按照BMI指数大于28的肥胖标准来限定的。

其中,限时饮食组每日进食时间为8:00-16:00,8小时限时饮食期外只允许使用无热量饮料,常规能量限制组则不限制任何进食时间。

两组均接受相同的能量限制(约占患者在干预前每日热量摄入量的75%),其中男性1500-1800千卡/天,女性1200-1500千卡/天,维持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40%-55%,蛋白质15%-20%,脂肪20%-30%的均衡膳食模式,干预为期12个月。

怎样确保受试者严格依照规划方案摄入能量?研究团队有营养师全程为肥胖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包括提供食谱、食物搭配选择指导等。研究团队利用智能手机app对肥胖患者的饮食进行监督指导,并对所有肥胖患者进行每月1-2次面对面随访,进行体重测量、饮食依从性评估、帮助解决执行中存在的困难等,每周1-2次电话或微信等线上随访,完成饮食监督与指导,限时饮食组同时接受时间限制性饮食的监督与指导。

干预期间,肥胖患者仅接受行为方式的指导咨询,不要求其改变运动习惯或活动水平。

结果 一年后平均减6-8公斤 限时、不限时都有效

研究发现,限时饮食与常规能量限制两种饮食模式干预下,肥胖患者平均能量摄入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两种饮食模式均得到患者良好的依从,两组患者的饮食达标率均在80%以上。

“两组都达到了显著的减重效果,体重有6-8公斤的下降。”张惠杰介绍,干预12个月后,限时饮食组患者较基线平均体重减轻8.0 kg,常规能量限制组患者平均体重减轻6.3kg;与干预前相比,限时饮食组的肥胖患者腰围减少了8.6cm,常规能量限制组患者减少了7.2cm。

从数据来看,限时饮食是不是比常规能量限制效果更好?张惠杰介绍,从统计学意义来看,两组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可以说是效果相同,都同样有效”。

研究团队还发现,两种饮食模式在改善全身脂肪含量、腹部皮下脂肪面积、肝脏脂肪含量方面,以及改善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等代谢危险因素方面也同样有效。

限时饮食组的肥胖患者在下午4点之后就不再摄入能量,这种“少吃一顿”的节食方式究竟安不安全?据介绍,在饮食干预的12个月中,肥胖患者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事件,仅部分患者报告了由于能量限制引起的轻度的乏力头晕、或胃肠道不适等的不良反应,患者在研究人员及营养师指导下调整饮食后,不良反应可改善。

观点

无论饮食限不限时关键在减少热量摄入

张惠杰介绍,团队历时3年多完成的“限时饮食与减重”原创性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限时饮食干预是体重管理的安全、有效且可替代的选择。

“同时,这项成果也提醒人们,如果采用限时饮食的方法减重,还是要重视摄入的能量总量(要减少)”,张惠杰强调,该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时间限制性节食的肥胖治疗模式主要得益于能量限制,“有些研究发现,限时饮食会影响生物钟、能量代谢变化,但我们这个研究发现,还是摄入能量的减少更重要”。

知多D

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医学期刊之一,主要刊登具有推动临床实践的重大医学研究成果,代表全球临床医学领域的最高水平,影响因子高达91.245。

长期以来,鲜有我国学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近50年来,我国在该杂志发表的原创性论文不超过40篇。

张惠杰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是2022年我国发表在该杂志上的第一个研究成果,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代谢领域在该杂志发表的第一个临床干预研究成果。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