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成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十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8.8%

2022-05-21 10:37作者:蒋小天 吴斌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许素霞
外贸出口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5月11日,消费者在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一家超市选购水果。 新华社发

南都讯 5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第五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经济发展情况。

过去十年,中国内外贸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扩内需促消费取得新进展,消费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数据显示,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8.8%;去年消费为GDP增长贡献率超过六成。外贸亦实现历史性变革,中国自2013年成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5年居全球第一,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6.05万亿美元,服务贸易突破8000亿美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56%和70%,创历史新高。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年增1.1倍 外贸出口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会上详细介绍了过去十年消费和外贸的基本情况。据悉,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消费对GDP贡献率为65.4%,较2012年提升10%。

消费结构也出现一些变化,2021年,中国人均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为44.2%,比2013年提升4.5个百分点,居民食品开支占消费支出比重为29.8%,较2012年下降3.2%,每千人汽车保有量214辆,比2012年增长1.4倍。

自2013年起,中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较2012年增长9倍,值得关注的是,农村电商异军突起,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21亿,伴随电商繁荣,去年快递服务业蓬勃发展,总量超过1000亿,是2012年的近20倍,业务量为世界第一。

作为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之一,过去十年,外贸亦实现历史性变革,2021年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6.05万亿美元,突破6万亿大关,服务贸易突破8000亿美元,创造历史新高。据盛秋平介绍,中国自2017年以来已连续五年为货物贸易总额全球第一,去年外贸总体带动就业1.8亿人,对GDP增长贡献达20.9%。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外贸结构也发生显著变化,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据介绍,2021年中国出口为21.73万亿,手机电脑集成电路在内的机电产品为12.83万亿,占比约60%,服装鞋帽箱包玩具为3.94万亿,占比约18%,出口正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此外,民营企业、中西部地区、新兴产业外贸增长明显,尤其是47.6万家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总量中占比达48.6%,成为我国第一大外贸主体,此外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增长迅速,去年达1.98万亿,5年间增长近10倍。

2 将创新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 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当前受疫情影响,消费、外贸发展都面临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盛秋平表示,为扩内需促消费,下一步商务部将创新开展系列消费促进活动,打造消费升级平台,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新型消费发展,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升级,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商务部也将全力以赴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大力发展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贸易,推动劳动密集型产品高端化、精细化发展,支持品牌产品出口,增加能源资源产品、优质农产品进口,培育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支持外贸创新发展,积极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综服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发展数字贸易,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加快贸易全链条数字化赋能;建立绿色低碳贸易标准和认证体系,培育绿色低碳贸易主体,加快推动绿色贸易的发展。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完善内外贸一体化的调控体系,促进法律法规、监管体制、质量标准等相互衔接,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的平台,支持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推动外贸企业多渠道拓展内销市场。

全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仍然继续,我们将加大力度应对,努力缓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堵、断等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盛秋平说。

此外,他还强调,要加强国际合作,办好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重大经贸展会,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用好RCEP自贸协定,积极推动加入CPTPP和DEPA进程,持续深度参与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国际合作。

3 海关通关时间大幅缩短 监管证件量砍掉一半

另据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介绍,过去十年,海关在促外贸上出实招,大幅度缩减通关时间和监管程序。

据悉,2021年,全国进口通关时间为32.97小时,较2017年压缩60%以上,出口通关时间为1.23小时,较2017年压缩近90%;近年来,海关精简进出口环节需要验核的监管证书并基本实现网上核验,2021年,进出口环节监管证件由此前86种精简至41种。

海关总署对全国口岸收费目录的清单、标准全部公开,目前,国际贸易涉及物流、贸易、服务等业务全面推广一个窗口办理,为企业节省成本时间,随着口岸通关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企业也可随时查询跟踪通关物流的实时状态。

2013年至2021年,海关总署推动沿线国家100多种优质农食产品实现对华贸易,已实现1107种农产品检疫准入,与171个国家地区海关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近日,中国海关出台10条政策措施以应对疫情对外贸带来的冲击,如何稳住跨境贸易?发布会上,王令浚作出回应,他表示,近十年来,海关聚焦营商环境采取多种措施,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目前跨境贸易更为便利,海关也将一如既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锲而不舍地推进口岸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

他强调,跨境电商是我国新兴贸易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关将始终秉持“包容、审慎、创新、协同”的监管理念,促进新业态有序发展,针对跨境电商采用不同的通关形式,创造个性化的监管模式,同时将畅通跨境电商进出口渠道,特别是解决出口、进口零售商品退货难的问题,让国内消费者“海淘”更加放心。

4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1.8万亿美元

发布会上,多位官员详细介绍了近年来“一带一路”发展情况,盛秋平介绍,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2013年至2021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年度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至1.8万亿美元,增长73%,“丝路电商”成为新亮点,跨境电商进出口保持高速增长,一批海外仓在沿线国家建成投运。

贸易通道建设稳步推进,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万列,通达欧洲23个国家、180多个城市,辐射“一带一路”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加快建设,中国已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7个自贸协定。

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1613亿美元,沿线国家在华投资设立企业3.2万家,实际累计投资712亿美元;中国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累计约1.08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286亿美元,涵盖交通、电力等多个领域。

双边经贸机制不断健全,中国已推动建立超过100个贸易畅通、投资合作、服务贸易、电子商务合作机制。

“8年多来,‘一带一路’的累累硕果,不仅有力推动了共建国家互利共赢,也有效增进了各国民生福祉。”盛秋平说。

当前,虽然全球疫情仍然处于高位,国际局势持续复杂变化,但共建“一带一路”持续展现强大的韧性和旺盛的活力,为全球开放合作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劲的动能。盛秋平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持续推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走深走实,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5 国内监管需设置好“红绿灯” 依法规范引导资本健康有序发展

会上,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蒲淳坦承,在一个有114万亿经济总量,1.58亿户市场主体和14亿消费者广泛参与的超大规模市场中,做好市场监管责任重大。

他介绍,自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反垄断相关职能整合到市场监管总局,去年底挂牌成立国家反垄断局,实现反垄断执法体制统一,同时期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的意见》,首次形成中国公平竞争顶层设计政策框架。

自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以来,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快修订,至今共计制定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配套规章7部,发布平台经济、经营者合规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指南7部,发布《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细则》,形成较为完备的监管规范。

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运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价格监管、广告监管等各类法律法规,综合运用规则引导、行政指导、跟进执法、附条件批准等,有序平稳推进重大执法活动,逐步解决平台“二选一”等竞争失序突出问题。蒲淳称,过去十年来,监管部门共查办垄断协议案件195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82件,审结经营者集中案3822件,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除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执法之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也已实现四级政府全覆盖,这一制度是从源头防止出台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

据蒲淳介绍,过去十年,全国共清理政策文件340.2万件,审查新出台政策文件127.8万件,纠正废止5.3万件,持续强化执法,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妨碍商品自由流通等行为依法查处,涉及案件363件。

蒲淳称,中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正不断优化,制度机制日趋完善,目前迫切需要加快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平竞争治理体系,更加注重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健全公平竞争制度,设置好“红绿灯”,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领域监管,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有序发展,持续提升竞争监管效能,加强竞争倡导和企业合规建设,引导形成崇尚、保护和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解读

何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与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有何关系?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建设“统一大市场”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热词。如何理解“统一大市场”,它与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何关联?会上,南都记者就此提问,多位官员作出详细解答。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基础支撑,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堵点,畅流通,有利于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保持和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强大吸引力,更好推动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他介绍,近年来,商务部发挥商务工作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的优势,在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城乡区域协调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他在会上还详细列举了一个典型案例,“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从2012年起,国家在义乌先后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十年来,义乌出口增长了5.4倍,进口增长了10倍,电子商务交易增长了6.1倍,从‘买全国、卖全国’走向了‘买全球、卖全球’。”

他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从促消费、畅流通、稳外贸等方面发力,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贡献。

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蒲淳则表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成熟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是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信心,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提供稳定、公开、透明、安全、法治化、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他认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经济循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前提,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有利于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便捷获取市场资源、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为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提供有利条件。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加快推动标准、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也有利于增强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增强中国对全球先进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促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接轨,使中国在国际竞争合作中取得新优势,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蒲淳称,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研究探索与成熟市场经济监管要求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给,营造平稳有序、安全可靠的市场环境;推进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开办各项便利化举措,发挥营商环境改革对于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增强监管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深化产品质量监管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优化市场消费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增强公众放心消费的信心。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