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三成哮喘患者获明确诊断,专家呼吁共建呼吸慢病防治体系

2022-07-05 14:16作者:曾文琼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许素霞
早期干预起决定性作用

在众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中,只有28.8%哮喘患者曾在就医得到过明确诊断,慢阻肺漏诊高达70%,更无从谈起得到及时、规范治疗。近日在一个线上媒体沟通会上,与会呼吸专家表示,慢性呼吸疾病虽然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并列为全球四大慢病,但对其重视度和知晓率远低于其他三大慢病,防治情况更为严峻。

慢阻肺、哮喘等早期干预起决定性作用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以哮喘和慢阻肺为代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高,严重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给公共卫生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目前我国哮喘患病总人数已达到4570万人,慢阻肺总患病人数约1亿人,位居我国居民慢病死因的第三位,整体疾病患病率、发病率仍然处于高位运行,甚至还有上升的趋势。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

“对于慢阻肺、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来说,早期干预起到决定性作用。”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强调,因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比较隐匿,只有肺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出现呼吸道症状时患者才会有所警惕。甚至即使出现了咳嗽、咳痰等早期症状,往往归咎于“吸烟咳嗽很正常”有资料显示,诊断出慢阻肺的患者了解自身病情者不足3%,就诊时大多患者肺功能已减退30%-50%。曹彬教授认为,“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在遵医嘱、规范治疗的情况下,患者急性加重可能性可以大大降低,控制哮喘和慢阻肺并非遥不可及。如今长期疾病管理理念已经悄然升起,但还需走进大街小巷、千家万户。作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我们在日常诊疗之余,也应积极强化公众健康教育、提高全民预防观念,一起努力提升各级呼吸领域相关科室建设,全面推进规范化诊疗和长期管理,解决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痛点。”

作为尚无法根治、需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在哮喘和慢阻肺治疗过程中,药物是医生和患者手中的有效“武器”,长期科学用药、规范化治疗是防治的最佳“秘籍”。2022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明确指出,维持期的药物治疗可以减轻患者慢阻肺症状,减低急性加重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和运动耐力。

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

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解释,“通过每日规范用药,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较好地控制疾病。然而,目前整体控制率和患者依从性还有待提高,部分患者在疾病状况好转后擅自减药、停药,结果导致反复发作,甚至发展到症状严重、肺功能损害不可逆的地步,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陈荣昌表示,这些年吸入性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和长效抗胆碱能药物相继问世,治疗方法和药物装置得到不断的改善和突破,使用药更简单、更便捷,提升依从性的同时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生活,从以前“走路气喘”到现在可以“爬梯、慢跑”,这是巨大的进步。创新药物现已通过国家医保系统以老百姓相对容易接受的价格走进各个城市、医院、药房,医院也在开展同药学部的联合管理,督促落实患者用药情况,以此提升整体诊疗水平。与此同时,患者更应建立坚持长期规范化治疗的观念,达到真正改变疾病发展进程、改善症状、减少发作频率的效果。

共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需要各界携手

2000年开始,中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二十年间,哮喘和慢阻肺的创新药物不断涌现,患者的疾病认知和用药态度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技术发展、学科发展,还是行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式迎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21世纪新征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

然而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而基层是建立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体系的重要抓手。“哮喘和慢阻肺病诊疗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教授指出,“除疾病知晓率和患者依从性低以外,基层医务人员缺乏正确疾病知识和诊断能力,调查显示目前仅20%基层医务人员完全了解慢阻肺的治疗原则。”针对这一现状,李为民教授建议应建立以各级疾控中心、医院和社区三位一体、医防结合的呼吸系统慢病防控体系,各司其职,制定出具体的慢病防治方案,承担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的责任。“社会各界需同心协力,呼吸学界大力培养专科人才、帮扶基层提升诊疗能力,企业加大研发创新、带来全新治疗。最后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政策支持,我们正在推动将慢阻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期真正实现慢阻肺防诊治水平的提升。”

记者获悉,为推进哮喘规范化诊疗,呼吸学界专家每年都会组织哮喘日和慢阻肺日等疾病教育活动,对疾病知识和及时诊断治疗等相关理念进行广泛普及,呼吁大家尽早正确认识哮喘和慢阻肺这两个可预防、可治疗的气道疾病,尽早进行早期、长期的规范化治疗,号召全社会共同推动慢病管理。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