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 | 充电桩进社区要加快进度,也要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2022-07-29 12:55作者:林思思来源:奥一新闻编辑:蒋清君
不能一刀切

评论 | 奥一新闻记者 林思思
图片来源:奥一新闻

近日,在“广州市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新闻发布会上,奥一新闻获悉,目前全市已有约2260个有物业服务的小区完成了充电设施建设,约占全市物业小区总数的65%,广州市将力争到年底全市物业小区充电设施建设基本覆盖。

目前,电动自行车已成市民主要交通工具之一,给居民出行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因管理不当也带来诸多安全隐患问题。入户充电、飞线充电、乱停乱放,各种乱象隐患极大。据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最新数据,2022年上半年,共接报交通工具火灾4万起,同比上升7.6%,其中,电动自行车火灾8370起,同比增加31.3%。

安全隐患不可忽视,加强电动自行车管理势在必行。出于安全考虑,7月1日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及其电池已被禁止“上楼”充电,违者最高罚款5000元。但是,在限制居民入户充电的情况下,社区现有的充电设施能够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吗?

据南都·奥一实测研究院近期走访调查数据,广州近八成老旧小区并未建设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城中村的公共充电设施数量也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居民的充电需求,居民将电动自行车或电池带回家充电的情况广泛存在。虽说禁止“上楼”充电,是加强电动车管理的一大进步,但目前尚未能匹配居民需求的充电设施,也正在造成居民用车的“麻烦”。

因此,“逐个社区建设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的规划不仅要提上议事日程,更应“快一点”。快一点,才能推进落实电动自行车的集中管理要求及措施,才能推动居民严格遵守禁止“上楼”充电的新规。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同社区的基本情况不同,在规划建设充电桩时也不能一刀切。如不少老旧小区因楼宇密集,道路狭窄,空间较小,不具备配建充电设施的场地条件,因此在推动社区尽快落实建设充电场所建设同时,也要考虑客观条件,凝聚智慧和共识,破解建设需要与场地条件不足之间的矛盾。只有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才能最大程度满足大多数居民的需求,完善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的建设规划。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