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娘舍哨所屹立在雪山之尖。罗凯 摄
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麓,云端缭绕
这里海拔4655米,峭壁陡坡近85度
大风一刮,就是300天
2010年5月,詹娘舍哨所官兵在云雾中站岗执勤。宋小理 摄
悬崖峭壁上,有一处小小的哨所,名叫詹娘舍
在藏语里,詹娘舍意为“鹰飞不过去的地方”
这里,也被称为“最危险的哨所之一”
矗立在雪山之巅的詹娘舍哨所。罗凯 摄
想去这座“云中哨所”,不容易
先要从拉萨坐火车到日喀则
再从日喀则转车到亚东县
“天路”旁边就是悬崖峭壁
汽车得在云雾中穿行
天路通向了“云中哨所”詹娘舍。罗凯 摄
这里,有一群边防官兵日夜守候
咫尺之涯,就是边境线
上级机关服务队为詹娘舍哨所官兵运送物资。宋小理 摄
这里一年只有两个季节
冬季,或等待冬季
高原苦寒,但人人都想当詹娘舍的兵
连队里每年都有大批战士自告奋勇,要到詹娘舍去
历经层层选拔,登上这山尖云端的哨所
即将换防下山的詹娘舍战士周利鑫面对哨所敬最后一个军礼。罗凯 摄
每年,这里大雪封山8个月以上
雪大起来,淹到战士们的胸口
封山的时候,最难的是在雪中运送生活物资
在大雪里前行,战士们踩下去又爬起,把雪扒开,又踩下去
索道未建成前,詹娘舍哨所官兵冬季每周都要下山背菜。罗凯 摄
背着100斤大米,攀登哨所门前的666级台阶
哪怕是体能最好的战士,也要两个小时
每走一步,厉风如刀割
2007年,曾有三位战士遭遇雪崩而牺牲
索道未建成前,詹娘舍哨所官兵冬季每周都要下山背菜。罗凯 摄
无论雪下的有多大,有一块峭壁始终干干净净
暗红的大字漆进陡峭的山石,“云中哨所”四个字醒目可见
老班长马关敬说,无论多大的雪,也要把这四个字铲出来
他说,这是一种传承
詹娘舍哨所官兵正重新漆红石壁上的国旗图案。张少鹏摄
峭壁一旁,战士们伏下身子,正涂补着一面五星红旗
这是一面画在岩石壁上的五星红旗
有时候遇上天晴
哨所官兵们围坐在旁边的岩石,读报学习
一抬头,澄澈的蓝天触手可及
詹娘舍哨所官兵读报学理论。宋小理 摄
除了岩壁上画着的五星红旗
后来,官兵们更在山尖开辟了一块升旗平台
海拔4655米,一块不足六平米的悬崖岩石上
钢管一步步抬上来,绳索一寸寸编好
为了升旗,战士们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滑轮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五星红旗也会升起
詹娘舍哨所官兵迎着晨光升起国旗。王乾 摄
每周升起一次的升旗,成了哨所官兵心中最庄严的仪式
山脊陡峭,悬崖在旁
班长马关敬说,只要国旗能升起来,危险算得了什么
驻地拥军老阿妈将一条象征吉祥的哈达,系在运往哨所物资的篮子上,为詹娘舍哨所官兵送去吉祥、安康。罗凯 摄
每一年,都有新面孔登上詹娘舍哨所,
老班长马关敬带出一批,又送走一批
驻守哨所10余年
他背过的物资将近30吨
走过的路程超过1000公里
这些年,马关敬见证了哨所的点滴改变
詹娘舍哨所官兵外出执行巡线任务,被暴风雪阻挡前进道路。李玉成 摄
以前,哨所没有通公路的时候,最后一段峭壁没有台阶
战士们从8公里外背来粮食、柴火等物资
还要沿着两根钢索架起的索道,攀爬到哨所
2007年起,为了改善哨所艰苦的戍边条件
哨所从一层的小铁屋,改造成现在的三层保温哨楼
劈开陡峭的山崖修路,每段路上都安上钢管防护栏
通往哨所的台阶。来源:央广军事
到2017年,从山脚下通往哨所的运输索道也修通了
短短两公里的运输索道,大大方便了战士们运送物资
半个月前,哨所附近的山体又遭遇塌方
马关敬和战士们又踏上了这条走过无数次的下山路
他曾说,天气不好的时候,每来回一次,都感觉是过命的兄弟
詹娘舍哨所官兵外出执行巡线维护任务,遭遇暴风雪,面罩冻成冰铠甲。李玉成 摄
到今年年底,老兵马关敬也要退役了
雪山之巅最后的站岗时光里
始终不变的,是迎着晨光,在海拔4655米的峭壁云端
将国旗一点点升至顶端
营房内传来战士们的吉他弹唱
“我用生命捍卫守候
哪怕风似刀来山如铁
祖国山河不能丢,不能丢
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詹娘舍哨所官兵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王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