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单身女性争取冻卵案背——婚育焦虑

2019-12-24 09:04 作者:宋承翰 马一潇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王泽权

随着一纸诉状将医院告上法庭,冻卵再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冻还是不冻?当国内尚在争论单身女性是否有权冻卵时,不少女性已前往大洋彼岸成为冻卵的先行者。也有不少女性已将冻卵纳入自己的人生规划。

冻卵.jpg

制图:谢燕林

多名接受南都记者采访的女性表示,健康、生活、感情等的不确定性,让冻卵成了她们的一道“保险”。

1
“为了不后悔”

刘欣今年21岁,她准备28岁冻卵。她觉得自己还没到冻卵的年龄,但“冻卵属于之后必做的事情”。

在谈及冻卵的原因时,她告诉南都,自己目前没有意向生孩子,为了避免之后想生孩子但卵子质量不好,所以考虑冻卵。“就是为了不后悔罢了。”

谷悦与刘欣相似,但考虑的范畴更广。她今年25岁,刚刚离开学校步入职场。几年前盛传的明星冻卵新闻,让她意识到还有冻卵这条路可选。

让谷悦选择冻卵的原因有两个。她希望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生育能力巅峰时保存好卵子,让未来出生的小宝宝可以有最健康的身体、最聪明的头脑。

另一个原因有些无奈,“我不确定在我成为高危产妇之前,能找到一个能跟我走过结婚、生育这条路的对象。”

谷悦的理想结婚年龄是30岁。工作忙,年轻人的流动性也强,不一定在一座城市待很久,这就与以稳定为主的家庭产生了冲突。在她看来,冻卵是比较保险的做法,如果将来错过了生育年龄,也可以有生育的选择。

陈三月35岁了,明年就是她的本命年,她可能会去冻卵。她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决定现在要孩子,眼瞧着生育的窗口期越来越短。她也不排斥生孩子,可“还没遇到那个合适的人”,就觉得冻卵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但她在冻卵这件事上也没那么确定。可能今年决定冻卵,明年就遇到合适的人了,“那我不白干了吗?费半天劲,受半天罪”。

一名从事出国冻卵中介业务的女性告诉南都,目前来看,单身女性选择冻卵的比较多,也有身患疾病的女性选择提前冻卵,以此保持生育能力。如果是夫妻,多会选择试管婴儿或冷冻胚胎。

2
一道保险

冻卵在国外起步的更早,也更为公众所接受。彼时,冻卵就被视作可以让女性增加择业、择偶上的选择权。有这项技术帮助,女性可以不必在生育的黄金年龄——也是工作的关键上升期,被迫减小自己的职业野心。

2014年,《冻卵,解放您的职业》曾登上《彭博商业周刊》的封面。同年,苹果、Facebook均宣布将为员工支付冻卵费用。

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专栏文章回忆了这段历史。文章由莎拉·伊丽莎白·理查兹撰写,她是《求子日程再安排:卵子冷冻的新前沿以及尝试此术的女士们》一书的作者。

2009年,美国辅助生殖技术学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有475名女性冻卵,到2017年,这个数字上升到9000多名。这些冻起来的卵子后来去哪了呢?

莎拉说,纽约大学Langone Prelud生育中心主任詹姆斯·格里芬表示,2005-2009年间的231名冻卵女性中,只有88人使用了她们冷冻的卵子。

当时纽约州的平均冻卵年龄为38岁,到今天,这些女性的年龄将在48-53岁之间。“如果她们要使用的话,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回来了,”格里芬猜测,有的患者可能选择不再使用冻卵。

他也了解到,有的人已经自然生产了婴儿,“很难追踪,因为患者不会告诉我们。”

那么冻卵到底给这些女性带来了什么?2016年在纽约进行的一项研究或许给出了答案。结果显示,224名冻卵女性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感到更加放松、专注,并有更多的时间来寻找合适的伴侣。

去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对200名女性的调查显示,即使从未使用冷冻的卵子,仍有89%的人对自己“冻卵的决定”感到满意。

不过,冻卵的风险仍在存在,亦有人在数年后怀孕失败。而在谷悦看来,冻卵更像是上了一道保险,“如果有事儿时可以用到,不用的话也会更安心。”(为保护隐私,刘欣、谷悦、陈三月为化名)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