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发之后,大学生健康状况是否有所变化?根据“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PSCUS)的新近数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未受到冲击,反而有所改善。疫情期间大学生的睡眠质量整体较好,早睡比例增加,但有少部分学生熬夜问题更加严重。
这一数据基于“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项目组在2020年3月下旬进行的一轮追踪调查,并将疫情后的大学生健康状况与2019年(疫情前)大学生健康状况进行比较,以便更加准确地发现疫情之后大学生健康状况以及健康行为发生的变化。研究收录于12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2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反而有所改善
上述调查指出,疫情期间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很不好”和“不太好”的比例较低,加起来不足5%。相比于疫情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很不好”或“不太好”的比例明显下降,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比例也有所下降,心理健康状况“很好”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3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很好”,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和“很好”的大学生加起来超过七成。由此来看,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同时,疫情期间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患心理疾患危险性较低的学生比例占22.8%,而且60.5%的大学生患心理疾患的危险性为1级,在患心理疾患方面处于低危险性(1级和2级)的大学生加起来超过八成(83.3%)。总的来看,在疫情冲击之下,大学生心理疾患危险性较低,与大学生自评心理健康的结果一致。
疫情期间大学生睡眠质量整体较好,早睡比例增加
调查数据显示,疫情期间近1/4的大学生睡眠质量“很好”,30.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睡眠质量“比较好”,睡眠质量“一般”的大学生也占34%,仅有大约一成(11.4%)学生的睡眠质量“很不好”和“不太好”。这说明在疫情期间大学生整体的睡眠质量较好,并没有受疫情影响出现明显的睡眠质量问题。
疫情期间学校延迟开学,学生在家需要通过互联网在线上上课,由于缺乏老师和学校的监督,学生的时间安排相对更加自由。在疫情前,学生熬夜的现象比较严重,而在疫情期间早睡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在疫情前,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的学生比例仅有16.4%,而疫情期间调查数据显示,有1/4的大学生可以做到在晚上11之前上床睡觉。另外,在疫情期间,晚上12点以后上床睡觉的学生比例(包括“晚上12点到1点”和“凌晨1点以后”上床睡觉的学生比例)也明显下降,为29%。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因为疫情而作息更加不规律,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凌晨1点以后才上床睡觉的学生比例略有上升。
总体上看,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大学生对睡眠的重视,疫情发生后更多大学生选择了早睡,但仍有部分学生因缺少约束,熬夜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