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沓?沉闷?戏曲片《白门柳》带来“紧张的美感”

2021-03-10 18:32作者:邹高翔 来源:奥一网编辑:黄缤

戏曲是国粹,戏曲电影完全可以像戏曲一样,成为电影中的精粹,为国粹插上飞翔的翅膀。这是我看广东汉剧电影《白门柳》的切身感受。

对《白门柳》的故事,我并不陌生。广东省文联原主席刘斯奋的长篇小说《白门柳》,正是影片取材的来源。柳如是旷世奇女子,陈寅恪先生专著《柳如是别传》以解。亦有《柳如是》电视剧在前,戏曲电影能拍成什么样,自是充满好奇。

25971615372441.png

61471615372442.png《白门柳》在广州和梅州举行首映式

戏曲片曾风光无限。戏曲片是中国民族戏曲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个片种,除歌舞片外唯一以艺术元素命名的电影类型。歌舞片全世界都有,戏曲片是唯一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1905年,中国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定军山》,1948年,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都是京剧舞台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戏曲片空前繁荣。1954年,摄制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戏曲片。周恩来总理带该片到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成为新中国的名片。浙昆《十五贯》拍成电影,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毛泽东主席大加赞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了大量戏曲片,《女驸马》《牛郎织女》《花为媒》《窦娥冤》等,各地方剧种竞相登场。1962年广东汉剧电影《齐王求将》面世,时隔50多年方由《白门柳》接棒。

改革开放后,八十年代有五部戏曲片闻名:《铁弓缘》《白蛇传》《李慧娘》《五女拜寿》《七品芝麻官》。进入新世纪,商业大片时代,戏曲片被挤到一个角落。但仍有新片拍出:《江姐》《春闺梦》《白蛇传》《霸王别姬》等。

作为70后,我对《十五贯》《七品芝麻官》等几部片记忆深刻。因为《白门柳》,再度对戏曲片产生兴趣。戏曲的群众基础毋庸庸疑,尤其在中老年群体和农村地区。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文化自信的增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回归,戏曲获得新的生命力。戏曲片不是戏曲的“电影版”“纪录片”,而是要把程式化的舞台表演,转换为电影语言。既符合电影的逻辑,又保留戏曲的独特美感,这是戏曲片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从《白门柳》可以看到,拍摄手法与舞台戏大为不同,并有鲜明创新。

片长精炼,《白门柳》仅114分钟。戏曲先天具有冗长感,拍成电影须控制在两小时标准时长内;

镜头运用,摆脱戏曲单角度观看的不足,运用多机位,远景中景近景结合,达到“四面墙”效应。看戏曲只能看一个平视立面,电影提供了俯仰正侧的多角度多维空间;

唱段表现,这是戏曲的精华,特别是长篇唱段,体现名角功力,必须具备。电影运用背景切换,避免“一唱到底”的枯燥。《白门柳》柳如是投湖为全剧高潮,结合唱词闪回她的幼年,与钱谦益恩爱时光片段,这在舞台上是无法表现的;

场景布置,这是电影对戏曲的重大进步,必须有实景,《白门柳》就是在苏州木渎古镇拍摄。道具也生活化实物化,不会像戏曲以舞蹈体系写意呈现;

技术赋能,数字、高清、三维、动画、3D,商业大片的手须,都可运用。但要避免喧宾夺主。戏曲片场面不大,不能走视效大片的路径,最终靠文化内涵打动人。

65781615372443.png

63601615372445.png

《白门柳》海报及剧照

除了以上优点,《白门柳》对戏曲片的贡献,还有几个独到之处。

弘扬了汉剧独特之美。汉剧源于武汉,清乾隆年间传入粤北粤东,是汉族客家戏剧剧种,称为广东汉剧。舞台语言沿用“中州韵”,唱、念、做、打的程式丰富。用普通话演唱,像我这样的“新客家人”听来亲切。唱腔优美,对白雅致,行云流水,句句珠玑。柳如是投池大段唱词“碧幽幽,一池荷花水,恨长长,肝肠寸断珠泪垂……”端的是震人心魄。

题材借古谕今接地气。戏曲主题多是古代内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故事老套。选取拍电影的题材,要结合现实,果断扬弃。《白门柳》反映的主题:爱国主义、民族气节、女性思想解放等,永不过时。刻画南明小朝廷的混乱、钱谦益阮大铖官场倾轧,生动传神,对当下团队建设,不无借鉴。

解决了戏曲拖沓沉闷的痼疾。柳钱之交,是在清军入关、崇祯自缢、明朝国破、南明仓皇新立的“华夏三千年之巨变”背景下。与此主题符合,《白门柳》的人物不多,关系简单(这也是戏曲片的共同之处),人物性格鲜明,冲突激烈,故事曲折,高潮迭起。柳钱之间、柳阮之间、东林学子与阮之间、围绕拥立南明新君之争,都剑拔弩张。全片节奏紧凑甚至紧张,充满“紧张的美感”,全无戏曲惯有的“慢三拍”。

柳钱阮三人对戏,有《沙家浜》中《智斗》神韵。每到交锋时,急促的汉剧配乐响起,更增添风雨欲来之势。戏曲片展现战争场面很难,但用这种表现方式,仿佛已见南明的血雨腥风。

戏曲片制作成本较小,题材现成居多,在文化生活单调的年代,得以大生产大繁荣。电影供给丰富之后,不再红火。这都是历史的必然。以典型的中国气派立足,自有长久价值。

《白门柳》主演、柳如是扮演者李仙花是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她坦言,现在戏曲片受众面小,不能和商业片比票房,但对前景有信心。这从侧面道出一个现实:欣赏戏曲片需要门槛。真正喜欢并看懂它的,是铁杆“票友”,振兴传统文化的“种子”。《白门柳》和戏曲片,就是注入民族精神的播种机。

99161615372447.png

作者采访《白门柳》主演李仙花


(作者为南方都市报编委、南都周刊主编,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

广告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