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诊医生可能是兼职医学生 看完病收到精准广告推送

2021-07-22 14:11作者:林诗妍来源:奥一新闻编辑:南都号

666.jpg

“古有悬丝诊脉,今有网络问诊,靠谱乎?”这是部分网友对网上问诊的一句调侃。网友的话虽然刻薄,但也指出了当下互联网医疗存在的一些问题。奥一新闻在实测中发现,线上诊疗依然存在错诊情况,甚至还有医学生在平台兼职诊疗这一违规情况。可见,“互联网+医疗”需要如何的监管与规范才能实现真正的便民惠民,仍是需要多方共同推进的问题。

网络问诊=悬丝诊脉?部分患者对就诊权威度存疑

不用到医院就可看病开药,互联网医疗平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免去医院排队之苦,更节省了不少时间成本与交通成本。对于身处特殊环境的用户而言,互联网医疗平台更是提供了许多便利。

家在清远佛冈的梁小姐告诉记者,因为老家的医疗资源比较匮乏,有时候会选择到广州看病,“也不是每一次看病都能挂上号,有时候觉得来回跑也很麻烦,我就会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网上问诊。”据梁小姐介绍,选择网上就诊也会出于节约经济成本的考虑,“像我来回广州看病的话,车油费挂号费需要近200元。而网上问诊的话只要50块。如果比较明确自己的病情,不用做检查的话,我更宁愿选择这种方式。”梁小姐表示,她对就诊医生的选择还是“有要求的”,必须是自己之前在线下就诊接触过的,才会比较放心。

并非只有梁小姐有关于医生资质方面的担忧。在花都区上班的谭小姐就向记者表达了对于商业型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医生的不信任。“我曾经有个朋友的孩子感冒咳嗽,按照在线医生的建议,给孩子吃了两天感冒药和抗生素,症状没缓解反而加重了。之后带孩子去医院,结果诊断是肺炎。”

互联网医疗就诊过程确实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患者无法更加直观、直接地向医生表述自身的病情,而从医生角度而言,在没有医学检验的技术辅助下,单从只言片语或者几张图片中确诊病情并开处方,也存在一定的难度。曾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调侃互联网医疗就诊困境:“古有悬丝诊脉,今有网络问诊,靠谱乎?”

由于互联网平台上医师无法执行有效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患者提供的自检数据质量无法控制,医师仅靠问诊无法保障诊断的客观性和高质量,《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互联网上不得首诊。

部分平台存兼职现象

记者了解到,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上还存在医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兼职的情况,这样的诊疗效果,又是否能得到保证呢?

一位自称广州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硕毕业的医学生小谢告诉奥一新闻记者,她在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后,加入到某互联网医疗平台担任问诊医生,平台会根据小谢的空闲时间进行排班。小谢表示,兼职接诊医生的收入会根据平台和职称的不同有所区别,但时薪均不低于70/小时。

图片1.png

该学生所提供截图

记者搜索发现,不少医学生在网络平台分享其在民营医院的兼职经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家一直不断放宽政策,鼓励和支持医生多点执业。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印发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3个文件的通知》中,其中《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第二十九条提到, 互联网医院提供诊疗服务的医师,应当依法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在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或其他医疗机构注册,具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也就是说,在实体医疗机构执业3年以上有执业资质的医师,才可以申请在互联网医院执业。不仅如此,《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规定邀请方与受邀方应当根据患者病情安排相应医务人员参与远程医疗服务。受邀方至少有1名具有相应诊疗服务能力、独立开展临床工作3年以上的执业医师(可多点执业)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 根据患者病情,可提供远程多学科联合诊疗服务。

可见,由医学生兼职问诊的行为并不合规。

老年人使用有难度,如何填补老龄化鸿沟

奥一新闻测试团队分头走访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校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随机采访正在就医的20位老年人,询问他们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的使用情况。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位就诊老人表示并未听过互联网医疗平台,对于互联网就诊更觉得“不可思议”。正在口腔科等候就诊的林阿姨表示,自己的牙周炎是老毛病了,线下定期就诊可以控制病情。“直接看医生才能清楚情况,网上看病,拍照片怎么可能看得清呢?可不能把病耽误了。”不少老年人对互联网医疗持怀疑态度,在中医科等候就医的张先生,今年61岁。他因为脾胃问题,定期会服用中药调理。他告诉记者:“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如果只是互相对着手机屏幕就可以看病,那还要中医堂干什么呢?”更多老人提及“互联网”一词就连连摇头,认为这些新事物更适合头脑灵活的年轻人。老年人对这些平台的操作往往是“一头雾水”,“之前搞网上挂号、网上支付就把我们累得够呛了,现在还有网上看病?”可以看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市场教育任重而道远。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候就诊的老人们向记者反馈,之前在新闻中看到许多手机诈骗的骗局,认为手机支付存在危险,因此不会尝试在网上购药。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温阿姨告诉记者,自己早些时候因为重感冒需要买药,女儿就帮她在“京东送药”平台购买过感冒药,没到10分钟就送到家。后来她想自己操作买药时,却因为操作不熟悉,买药后并非即时送达,而是普通网购流程,需要1-2天才送到。“有这功夫,我走去药店买就更快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表示,在互联网医疗推行的过程当中也关注到老年人群体,比如老年人数字鸿沟的问题,很多老年人由于智慧化手段的应用出现了一些不便,国家卫健委要求医院保留一部分传统的方式,比如预留一部分现场挂号的号源,增加医院当中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导医服务等,尽可能方便老年患者,让他们享受到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便利。

医疗数据易泄露 如何走出隐私困境

奥一新闻记者在走访过程中,有患者反馈,在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存在用户信息安全泄露的风险。

在华侨医院就医的陈女士表示,前几天她想在网上查询病症,进入一家互联网医院后,首先需要注册,这一环节需要填写很多内容:包括姓名、电话、病史等个人隐私信息,她认为,像病史这种隐私内容,还是更愿意和医生当面交流。

而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医的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之所以不想选择互联网医疗平台,主要还是因为无所不在的“大数据”监视。早前他在某互联网医疗APP刚结束完线上问诊后,在他手机的其他社交平台就出现了相关病情的药物广告推送信息。“很明显我的数据被监视了,这种体验十分不好。”

据腾讯智慧安全御见威胁情报中心分析,国内多家医院接入的第三方医疗服务平台存在严重逻辑漏洞,这或将导致平台就诊患者信息和医疗诊断数据被泄露。

互联网医疗平台上执业医师如何更好地规范管理?如何消除大众对互联网医疗的不信任疑虑?奥一新闻记者将带着走访过程中大众反馈的问题采访业内人士与相关专家,敬请期待下期互联网医疗平台测评系列报道。


监制:谢艳霞

策划:谢江涛 高春明

统筹:林诗妍

测试团队: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见习记者 林少娟 姜丹 刘婕

实习生 钟玲玉

海报设计:郑柏琪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