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2020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源于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所纳入统计对象均为在文物主管部门备案的博物馆。客观反映了2020年广东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记者从该《报告》中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共有博物馆352家。相比2015年,全省博物馆增加89家,增长33.8%,年均增加18家,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东常住人口12601.25万人计算,全省每35.8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即每10万人拥有0.28家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藏品达243.23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5376件/套;全省博物馆免费开放比例达94.6%。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王维一分析,该《报告》数据详实,除了常规的博物馆业务数据以外,还在人才、文创、媒体宣传等方面加以统计分析,此外还加入了优秀个案展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广东省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广东在指导政策、扶持资金及“博物馆之城”规划发面,都处于国内发展前列,尤其《广州市博物馆规定》是全国第一部地方性的博物馆专项法规。广东以详尽的报告形式向社会公布值得赞赏。
广东非国有博物馆约占三成,占比呈逐年上升之势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数据显示,在广东省352家博物馆中,国有博物馆247家,占全省博物馆总量的70.2%;非国有博物馆105家,占全省博物馆总量的29.8%。国有博物馆中,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217家,占全省博物馆总量的61.7%;其他行业国有博物馆30家,占全省博物馆总量的8.5%。相比2015年,全省国有博物馆增加53家,增长27.3%,其中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增加52家,增长31.5%;非国有博物馆增加36家,增长52.2%,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占全省比重上升3.59个百分点,呈逐年上升之势,非国有博物馆成为广东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了解到,非国有博物馆是广东省博物馆事业的生力军。各地市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差异较为明显,非国有博物馆主要集中在深圳、佛山、广州,3个地市的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占全省非国有博物馆总量比重超过六成。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经济实力雄厚,民营经济发达,社会资本参与博物馆建设踊跃,全市共有非国有博物馆37家,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佛山、广州的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分别为16家、14家,分居全省第二、第三。韶关、江门、清远、揭阳、云浮等5个地市暂无非国有博物馆。
业界分析,这得益于广东省完善的博物馆扶持政策。早期,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广东省民办博物馆工作指引》,起草《广东省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开展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非国有博物馆工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博物馆建设,鼓励和促进全省非国有博物馆规范健康发展。
广深“双城”博物馆数量全省领先,但梅州博物馆人群覆盖率全省最高
从各地市的博物馆数量看,全省博物馆呈现以广州、深圳为引领的分布特征。
截至2020年底,珠三角核心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个地市的博物馆共213家,占全省博物馆总量的60.5%,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两市。广州的博物馆(含中央属、省属)数量达65家,占全省博物馆总量的18.5%,位居全省第一;深圳的博物馆数量达54家,占15.3%,位居全省第二;梅州、佛山的博物馆数量分别为27家、25家,分居全省第三、第四;汕头、东莞、肇庆、韶关、湛江、清远、惠州、河源等地市的博物馆数量在11-20家之间;珠海、中山、汕尾、江门、阳江、茂名、潮州、揭阳、云浮等地市的博物馆数量在10家以下。
广东沿海经济带东翼4个地市(汕头、汕尾、揭阳、潮州)的博物馆共39家,占全省博物馆数量的11.1%;沿海经济带西翼3个地市(湛江、茂名、阳江)的博物馆共29家,占全省博物馆总量比重不足10%;北部生态发展区5个地市(韶关、梅州、清远、河源、云浮)的博物馆共71家,占全省博物馆总量的20.2%。
按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每35.8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
论起“博物馆的人群覆盖率”,梅州遥遥领先。梅州每14.35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博物馆人群覆盖率全省最高;韶关每20.39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河源每25.8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分列全省第二、第三,博物馆人群覆盖率排名前三的地市均位于北部生态发展区。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惠民程度日益增高
2020年广东省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1.12万场次,疫情期间各大博物馆严格控制群体性聚集性活动,众多博物馆选择开展线上社会教育活动,2020年广东省线上线下社会教育活动参与人数达1.06亿人次,全省博物馆未成年观众数占观众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强化,正在成为观众的大课堂,也是青少年的优质“第二课堂”。
广东省352家博物馆中333家免费开放,19家收费参观,免费开放比重达94.6%。全年接待免费参观观众2309.44万人次,占观众总数的88.3%。全年获得中央免费和省财政免费13109万元。部分博物馆自2019年以来推行夜间开放,提供夜间文化服务。
近年来,广东博物馆自身的文创产品开发能力也取得新进展。2020年,全省博物馆共开发文创产品2089项,“南越王博物馆:虎小将”“佛山祖庙博物馆:音乐宫灯”等特色文化创意产品荣获国家级奖项。全省博物馆文创产品收入共3323.38万元,文创产品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博物馆共5家,全省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广东省博物馆的特许生产商累计签约企业32家;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采取“授权开发、委托经营”的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全年共销售文创产品超过16万件,销售额达695万元。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广东有序推进陈列展览和开放服务工作,推出“博物官——广东文博智慧导览”“云游博物馆”等线上项目,基本陈列达952个,“十三五”期间累计接待观众2.85亿人次。
展望: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广东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相匹配
《报告》还指出,广东省博物馆事业仍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省每35.8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与广东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匹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自然科技领域博物馆建设较为薄弱,多元化博物馆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非国有博物馆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博物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广东省博物馆以历史文化类和综合地志类博物馆为主体。按博物馆的藏品和基本陈列内容分,全省共有历史文化类博物馆118家,占全省博物馆总量的33.5%;综合地志类博物馆97家,占27.5%;革命纪念类博物馆40家,占11.4%;艺术类博物馆32家,占9.1%;自然科技类博物馆8家,占2.3%;考古遗址类博物馆6家,占1.7%;其他类型博物馆51家,占14.5%。业界资深人士分析,“广东省博物馆以历史文化类和综合地志类博物馆为主体,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相对较少。广东高新技术产业实力雄厚,工业与科技领域文博事业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工业类、科技类博物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广东博物馆”知多D:
广东省共有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84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国家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84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博物馆总量的23.9%,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10家、国家二级博物馆32家、国家三级博物馆42家,博物馆整体质量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广东省坚持“以评促建”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促进全省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综合效益日益增强,推动形成数量与质量同步发展新格局。
博物馆活化馆藏资源

记者了解到,广东博物馆不仅在数量及质量上提升,近年来在跨界、活化馆藏资源方面的成绩因业界瞩目。如2020年,广州博物馆挖掘馆藏文物资源,民国早期粤菜酒家老菜单、旧菜谱等资源进行梳理研究的基础上,携手岭南集团旗下中国大酒店打造名厨团队还原广府名菜,再现名席传统制式;“消失的名菜”项目,开创性地让存在博物馆文物上的菜式“复活”,实现视觉(可看)、味觉(可尝)、嗅觉(可品)多感官的享受,令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2021年,广州市博物馆再度携手中国大酒店延续“消失的名菜”文旅品牌,复刻“消失的月饼”。
业界分析,“消失的名菜”项目通过“旅游+文化+美食”模式,让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在人们记忆里的“乡愁”重新被激活和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