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数字金融建设迈向新征程,《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相继印发实施,首次提出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方式路径,要求“推动发展数字金融,优化移动支付应用,推进数字金融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将数字金融发展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日前,以“启航十四五金融新征程”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简称“金交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启动仪式上,广州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等六家新设金融平台接受授牌,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据悉,广州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政府背景、国企投资的数字金融创新智库。
数字金融在粤港澳大湾区前景广阔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据统计,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增加值达1.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2%,经济贡献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超75万亿元,占全国的19%;广东省跨境资金流动规模达9.5万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累计至2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结算第一大币种。
“十三五”期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相继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合作进一步深化。14家港澳银行在粤港澳大湾区(不含深圳)共设立80余家营业性机构和3家代表处;内地金融机构亦积极发力,如广发银行、招商永隆银行在澳门设立分行,广州农商行、广发证券等赴港上市。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整体规模处于全国首位。2020年,广东省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3万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5.2万亿元,同比增长6.6%,占GDP比重46.8%,规模居全国第一,连续四年位居全国首位;珠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位居全国第一;深圳、广州数字经济规模均超万亿元。
良好的金融基础、集聚的科技创新企业、开放的区域合作关系,以及较高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粤港澳大湾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数字金融赋能大湾区实体经济与乡村振兴
数字金融较传统金融具有便捷性、靶向性、广覆盖以及低边际成本等优势,其核心价值为提供普惠服务和精准服务,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双循环”新格局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基石,融资难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数字金融可通过透明企业融资信息、完善征信系统、提供针对性金融产品及降低融资成本,有效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创新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助力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阔的农村腹地和大量的农村人口,乡村现代化建设是大湾区全面现代化的关键。数字普惠金融能大幅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填补农村地区金融市场空白,满足乡村产业兴旺的金融需求,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此外,数字金融的独特优势,使其能够促进乡村治理主体多样化,改善乡村治理环境和手段,推动乡村治理更快实现现代化。
广州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首次亮相
广州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由广电运通联合城更集团、城发智创、越秀金科、广州金服、广州金科等广州市主要国企投资设立,是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政府背景、国企投资的数字金融创新智库。数金院秉持“智慧、绿色”理念,聚焦“数字金融+产业、场景”,以广电运通金融科技平台和院士工作站为支撑,广州市数字金融高端智库顾问团队领衔,协同广州数字金融协会等单位,围绕研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金融业务融合,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赋能“社区治理”路径和商业模式等领域,将重点开展绿色金融与数字技术融合、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产业数字化和政务数字化数字金融场景、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和数据资产商业模式四个方面研究。
通讯员 王无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