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黄腾达仍会保持在香港时的习惯,每天早上7:30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上学,下午4:30送学生放学;从未在内地工作过,到在深圳工作月余,黄腾达对深圳印象颇佳。
黄腾达
今年9月,备受深港双方关注的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正式开学,作为新学校的拓荒者,曾任香港培侨书院副校长的黄腾达出任学校港方校长。
学校外景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不够用,经常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9点。这是个比较累比较忙的工作,我觉得很有意义,但困难和挑战同样此起彼伏“,黄腾达说,香港培侨书院来到深圳办学,是贡献国家和培养后辈的一个机会,这也是自己工作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两地的历史情况等背景的不同,教育融合既是目的也是挑战,虽然大家对一些事情有不同理解,但教育的目的和信念是一致的。
招聘港籍教师数量为全国之最
在学校门口,有一个非上下学时段用于人员进出的接待室,接待室内的电梯可直通学校建筑各楼层;各楼层的标识指引,各房间的门牌,均为中英双语;教室内不设讲台,教师在角落的一角办公;这些元素,体现了这所学校浓浓的港式味道。
楼层指示牌
学校教室
香港培侨书院在港办学超过70年,是香港最负盛名的爱国办学团体,作为内地第一所由香港办学团体直接运营管理的香港特色国际化学校,探索深港教育融合的全新路径,以教育融合促进湾区融合成为学校的办学使命。
据介绍,很多在深圳工作的香港居民都有子女接受教育的需求,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学校的创办,能够解决跨境学童的两地奔波之苦,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增加内地对对香港人才的吸引力,满足香港青年及教师在内地创业的迫切愿望。
学校的主要招生对象面向在内地工作的港人子女。学校提供小一到中六(即内地高三年级)12年一条龙的教育服务,提供内地课程、香港课程、国际课程三种类型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与升学路径。
从数据来看,今年学校首年招生就吸引了近9000名学生报名,首批录取港籍学生1200余人,共开设38个教学班,其中31个班为香港课程班,7个班为内地课程班。从教师数量来看,学校吸引了近1000名香港青年教师应聘,聘用70余名港籍教师和30余名内地教师,集中招聘港籍教师数量为全国之最。之后,学校计划达到3000-4000名学生的办学规模,组建108个班级。
据介绍,学校采用“专业指导+专门机构”“总校长+执行校长”“港方校长+内地校长”的管理模式,确保香港模式在深圳能够落地执行,全面探索两种教育模式的师生融合、课程融合、文化目标融合。
融合深港双方课程教学优势
作为内地第一所由港方教育机构直接实施教学管理的学校,如何融合两地教育优势?据黄腾达介绍,深港两地教育的融合主要体现在课程方面。学校以英语和普通话为主要教学语言,融合内地与香港双方课程资源的优势。“香港的英文课程、英语教学方式有优势,内地在中国语文教学方面有优势,我们在教学中会把二者结合起来。比如数学、音乐、美术等科目使用英文教学,中文科目使用内地的人教版教材“。
在学校的香港课程中,数学、音乐、视觉艺术、STEM、科学、地理、历史等课程为全英授课;内地课程也吸收了双语化教学的优势,数学、音乐、科学、生物、地理等课程采用全英授课。
科学实验室
不同的课程,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升学路径。除了内地的高考外,据介绍,港籍学生升入高中后,可参加香港DSE课程并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试,学校也将争取成为香港中学文凭试的考场。该考试相当于香港的高考,是香港本地高中生升读内地、香港、海外大学的主要途径。此外,学校还提供了A-level、IFY、SAT等出国教育体系课程可供选择。
图书馆
谈及内地与香港在教学方面的差别,黄腾达说,内地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课堂纪律,而香港的课堂教学相对活泼,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可以取长补短。在作息时间上,学校也吸收了香港的特色,压缩午休时间为1个小时,并在每学期中间增设了期中假期。
”香港培侨书院是学校的坚实后盾",作为学校港方校长,黄腾达不仅负责学校香港课程的相关事务,还要负责培侨信义学校与香港培侨书院本部所属其他学校的交流。他介绍,学校与香港培侨书院旗下其他学校建立了多方面的交流制度,定期就一些课程和主题进行研讨和交流。“8月,培侨书院就组织包括信义学校在内的旗下5所学校,就香港国安法的教学与普及进行了交流”。
让黄腾达印象深刻的是,深港两地教育工作者的理念是相通的。”学校组织深圳大学教授、教师培训学院院长叶文梓为学校新教师做分享,他提出的活动教学、参与教学、包容学生、学生成长的理念,与香港的教育理念相似,也让我对内地教育的认知有了改变“,黄腾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