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 | 2021·深圳之变

2021-12-31 18:40作者:蒋清君李媛李姗姗詹越慧来源:奥一新闻编辑:南都号
这里,是深圳

南国日暖,碧海蓝天,深圳湾候鸟齐飞;全球瞩目,星光灿烂,高交会创新不断。 2021年的最后一周,深圳迎来第23届高交会。本届高交会聚焦全球前沿科技与最新观点,充分挖掘全球创新资源,展示各类创新产品,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为全球科技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 高交会既是一场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盛宴,更是一扇全球观察中国创新发展的窗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深圳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取得了哪些成绩,经济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总结了八大“关键词”,一起来“打卡”围观。

01 核心引擎

640?wx_fmt=png

这一年,港深合作、广深合作不断升级,深圳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显著增强。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的第三年,深圳与香港、广州的战略合作迎来新突破。 今年港深合作升格为最高层次,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和深圳市委书记主持港深合作,并在港深合作下成立19个工作专班。

这一年,前海合作区扩容与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出台,标志着港深合作实现了新的跨越。即使在新冠疫情的困扰下,港深仍联合举办了9场“线上+线下”经贸投资合作交流会,联合开展海外招商,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品牌效应”。未来,港深在基建连通、政策贯通、机制互通和民心相通等方面将有更大作为。 这一年,广深之间从更高层面、更深层次加强了战略合作。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共同打造广东发展核心引擎。
广深在轨道交通、金融科技、海洋经济、制造业产业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动作频频。近日,广深地铁乘车码实现互联互通,打通了广深之间人员便捷通行的“最后一公里”。

02 深圳经验

640?wx_fmt=png

这一年,“深圳经验”获全国推广,综合改革试点亮点纷呈。

6月18日,深圳营商环境改革升级到4.0版本,提出了222项改革任务,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一系列改革创新。 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向全国推广47条“深圳经验”,改革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 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发布,深圳改革再提速。 近日,深圳市委发出改革“动员令”,要求除涉及立法、修法及国家重大事权外,其余所有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清单事项今年年底前必须全部落地。 一年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不少成果。

如“深i企”平台实现全市2800多项涉企业务“一站式”办理;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实施以来,新上市公司208家,IPO合计融资超过1500亿元人民币;今年以来,深圳各部门在前海试点制度创新成果75项,累计达685项。深港合作、改革创新、对外开放、新城建设“四大领域”均取得丰富成果。 综合改革试点是党中央赋予深圳新的历史使命,是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行动指南。

03 全球标杆

640?wx_fmt=png

这一年,深圳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 12月8日,深圳盐田港扩容,项目总投资估算约144.9亿元,建成后可增加约30%的吞吐量。盐田港扩容,是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布局,也是深圳扩大对外开放、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 12月15日,2021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举行,大会洽谈签约项目超260个,涉及投资总额超8200亿元。经过三年发展,深圳全球招商大会已成为集中展示深圳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和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重大平台。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一年,深圳积极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际化街区建设,发布全国首个国际人才街区评价标准,面向全球揽才,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更高质量发展,让来自全世界的人才成为深圳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重要支撑。

04 深圳创造

640?wx_fmt=jpeg

这一年,深圳加快创新步伐,从“深圳制造”迈向“深圳创造”。 12月29日下午,光明科学城建设迎来新进展,大科学装置集群首栋建筑顺利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作为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正在建设脑科学、合成生物、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等多个大科学装置。 本周,光明科学城组团亮相高交会,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湾实验室等7所高校科研院所,中智永浩、振邦等13家科技公司全面展示了光明区科技发展的成果。 一年来,深圳集中攻关39项关键核心技术任务,涉及芯片人工智能等多项“卡脖子”技术的光明科学城,走出了“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模式,被列入国家发改委推广的深圳47条创新经验之一。 芯片制造,是深圳创新需要攻克的一道难题。 近年来,华为遭美国技术封锁,不但丧失了手机市场的领先优势,还让深圳芯片设计产业断崖式下滑,从年销售额1300亿元暴跌至697亿元。 这让深圳看到了在科技创新中“缺芯少魂”的短板。当前,华为、中芯国际、比亚迪、字节跳动等一大批头部企业纷纷在深圳加码芯片产业。 在深圳“十四五”规划中,对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智能芯片进行密集布局,并提出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能力,优化提升芯片制造生产线,加快推进中芯国际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建设。前瞻布局化合物半导体产业,高水平建设若干专业集成电路产业园区。 企查查数据显示,深圳市有1.58万家芯片相关企业,排名全国第一。当前,深圳的芯片企业多而不强,重设计轻制造,但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提高,产业布局的完善,深圳未来一定能解决这个“掐脖子”问题。

05 深圳速度

640?wx_fmt=jpeg

这一年,深圳交通建设迎来提速。 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通车,约2小时赣州可直达深圳。赣深高铁开通首周,江西省就组团到深圳举办投资合作推介会,累计签约项目94个,投资总额2367亿元。 12月30日,京港高铁商丘至深圳段全部贯通,从合肥到深圳预计6小时48分,“运营初期”开行旅客列车8对。 两条高铁开通,让深圳人到外地工作、出差、旅游将更加方便。 作为深圳市“三大战略工程”之一,西丽综合枢纽建设速度不断加快。西丽站规划总规模为13台25线,将引入赣深高铁、深茂铁路、广深第二高铁及深汕、深珠城际铁路、深惠城际铁路、深莞增城际铁路,以及13、15、27、29号地铁线。 除此之外,深厦高铁提速,机场卫星厅、小漠国际物流港一期工程建成,深中通道、机场三跑道、深江铁路、盐田港东港区加快建设,深大、深惠、深惠大鹏支线、穗莞深城际3期即将进入建设阶段,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建设,让深圳的交通枢纽作用不断增强。 在日常通勤方面,绿色出行成为深圳人的关键词。 截至11月底,深圳地铁日均客运量542万人次,同比增长40.8%,深圳公交日均客运量298万人次,同比增长3.6%。

06 精准调控

640?wx_fmt=png

这一年,深圳楼市调控精准施策,成为全国楼市调控的样本。 2月8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3595个小区的二手房“参考价”,3595个小区被“限价”,覆盖了绝大部分小区。两三个月后,新政效果显现,二手房成交量大幅下跌,今年10月深圳二手住宅仅成交1605套,系十年内第二低值。从今年5月开始,深圳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已连续七个月环比下跌。 此外,深圳二手房交易系统投入使用,打击借名额炒房、杠杆资金炒房、学区房炒作,建立租赁房参考价,建立健全楼市调控的长效机制。 今年,深圳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居住用地供应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规定年度居住用地供应量原则上不低于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30%,规划新增各类住房200万套以上,公共住房占比不低于60%。楼市淡了,供应多了,购房者的需求得到更好保障。

07 学有所教

640?wx_fmt=png

这一年,深圳加大学位供应,出台创新举措,积极落实“双减”政策,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有学上、上好学”。 学位供应方面,2021年深圳新开工建设125中小学及幼儿园,建成学校132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2.18万个,有效缓解了学位不足的问题。 在教育资源均衡化方面,深圳推行大学区制、学校集团化办学、“公民同招“等政策,加大对非深户孩子上学需求的保障。目前,全市已建成28个中小学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推动优质教育“遍地开花”经验获全国推广。 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教育部将“双减”督导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双减”以来,深圳各学校对老师课堂教学质量和作业设计的要求更高了;深圳学生多了一些有趣又有料的家庭作业,多了课外活动和参加兴趣班的时间,少了考试的压力;深圳家长观念逐渐改变,辅导作业的压力减轻了,更加重视孩子的个性和特长。

08 病有所医

640?wx_fmt=png

这一年,深圳努力提高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水平,让群众看病更便宜更方便。 2021年,深圳新增社康机构35家,新增648位全科医生,累计完成7500台AED采购安装,“医保药价通”覆盖4491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让市民在社区就能看病,在手机上就能看到公开透明的药价。 此外,深圳积极落实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截至2021年11月底,累计采购集采药品金额达8.93亿元,节省药品采购费用18.84亿元;在基本医疗保障基础之上,推出专属医疗险,365元保一年,用医保个人账户余额就能购买。这两项政策实现了参保人以“低保费享受高保障”的民生需求。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2021年,深圳遭遇了疫情的考验和国外的技术封锁,经历了楼市调控和经济转型,经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另一方面,深圳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用创新发展来解决遇到的困难,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民生福祉,让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深圳“双区”建设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要完成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必须一往无前、接续奋斗。

640?wx_fmt=jpeg

奥一新闻新年系列策划

监制:谢艳霞 谢江涛

策划:杨红辉

统筹:蒋清君

记者:蒋清君 李媛 李姗姗 詹越慧

设计:梁雪儿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