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 | 王清:建设广东农业品牌,需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2022-01-21 11:25作者:冯潇慧,张洁莹来源:奥一新闻编辑:南都号

“品牌是识别产品很重要的直观标识,广东农产品在品牌建设上还需要提升。”广东省两会期间,围绕着广东农业品牌建设、乡村振兴等话题,省政协委员、广东林中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清接受了奥一新闻记者的专访。

微信图片_20220120195021.jpg

省政协委员、广东林中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清

她表示,广东农产品在品牌建设上还存在短板,需要深度探讨如何建立长效的保护机制。在打造品牌方面,她建议,首先做好顶层设计,地方尽快出台保护具有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的法律法规;其次,在实施方面,需要对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过程制定标准化的管理。

留学毕业后回国返乡,深耕于农业领域,王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扶贫助农。谈及工作经历,她的声音温婉、亲切、积极,娓娓道来不时发出明朗的笑声,“我们应该是被叫做‘创一代’吧。”在扶贫助农上,她表示,“带动农户发展,让他们有机会在更广阔的天地发挥自己的正能量,是我们的愿景。”

谈履职经历:能为行业发声,十分荣幸

奥一新闻:作为省政协委员,可以谈谈您去年的履职情况吗?

王清:去年一年,我总共参加了5次调研和专题的协商,同时还参加了10次关于地方和驻清远省政协委员以及农业农村委等组织的一些活动,基本上每个月我们都有一些考察或者调研,这使我更全面地了解我省的一些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人才振兴、产业振兴,还有组织振兴等各方面的情况。

在过去几年,我亲眼目睹了农村发生的变化。从2018年的脱贫攻坚,到2020年的乡村振兴,再到现在,这期间农村的变化非常大,村与村之间实现一体化,公路、路灯等这些基础建设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们去考察的一些乡镇,农村环境非常地干净,农民的精神面貌非常积极,还有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保护得非常好,能够结合当地的农村建设,一起去丰富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此外,针对种业,我们也做了专题调研,去到了省内外的一些地方,吸收了他们的经验后,做了一些专题调研报告,通过省政协递交到省委省政府。

奥一新闻:作为省政协委员,请谈谈四年来履职的情况?推动了哪些工作?有什么感受?

王清:在过去4年,作为省政协委员,通过对行业的深度调研,再根据自己的履职情况,向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反馈了一些社情民意,在脱贫攻坚、消费帮扶方面,提出了一些支持乡村振兴的方案和建议。

2018年重点关注农业设施用地问题,关于农业设施用地如何完善,为乡村振兴提供足够的设施用地支撑,保障基础配套服务,提出了一些建议。2019年,针对乡村振兴的社会工作人才方面,就如何吸引年轻的人才返乡创业,支持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提出了建议。2020年提出了关于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案,建议扩大对粤北地区数字农业的专项资金投入,当年这个提案获得了“优秀提案”,也是省委省政府的一号督办文件。2021年提出了关于欠发达地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提案。这些提案都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回复和反映,也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出台。总体上这些提案的落实情况我是比较满意的。

作为省政协委员,我能够为行业发声,为他们去争取更好的发展机会,为持续优化整个营销环境尽自己的一份义务和责任,为此我感到十分地荣幸。

谈品牌建设:擦亮“粤字号”农业品牌,建立保护机制

奥一新闻:今年的省两会,你带来了什么提案?可否介绍一下?

王清:今年我带来的提案《关于促进广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擦亮“粤字号”农业品牌的有关建议》。清远算是粤北地区中“粤字号”的一个农产品品牌,同时也是食材的一个大基地和大后方。

广东的粤菜,包括粤菜师傅都是享誉全球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粤菜和粤菜师傅的成功,有大部分原因源于其食材的地方特性。任何一个厨师,他的出品都离不开优质的食材。在这方面,我们广东“粤字号”农产品是优质食材的一个总汇。

比如说澄海的狮头鹅,是潮汕菜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食材,另外还有清远鸡。发展广东农产品,关键还是要保护好这些食材的地理标志性产品,完善立法保护。现在农产品的市场中,有很多鱼目混珠的食材,比如之前冒充阳澄湖大闸蟹,可能泡一下水就说是阳澄湖的大闸蟹了,但事实上并不是。还有我们的清远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奥一新闻:关于这个提案,前期有哪些调研?希望解决哪些问题?

王清:我们去过惠州、汕尾,还有内蒙古、东北地区等,了解他们的产业以及公共品牌是怎么保护的。我们发现,每个地方都有出台一些标准,这个标准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一些经验还是挺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提案里面,我也总结了几点建议。比如,加大对品牌的投入以及人才的保育,构建对农产品整个链条的保护机制,同时由具有官方背景的第三方权威来制定标准,通过行业协会去协调管理。否则,市场的混乱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成长以及规模发展。

另外,农业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两个部门也要加强联动,为农产品产业和加工龙头搭建一个桥梁,让农产品能够通过深加工的方式,减少农产品的不合格次数,提升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国家的认证以及食品安全溯源等方面也要加强建设。

奥一新闻:针对提案中关于擦亮“粤字号”农业品牌的建议,农业为什么要强调“品牌”?如何打造品牌?

王清:因为品牌是识别产品很直观的标识。建立起一个好的品牌之后,人们对品牌形成一定的忠诚度以及信任度,大家都知道这个产品,相信并选择这个产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品牌做深度的保护和推广。

对于广东来说,很多人知道广东有很多好的菜品和厨师,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广东的食材也是非常出名的。广东农产品在公众品牌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需要深度探讨如何系统化建立长效机制,培育品牌。

在打造品牌方面,首先系统化地做好顶层规划,从政府到行业、协会,再到企业、产品,构建整个链条的保护机制,比如,针对具有地理标志性的农产品,广东尽快出台一些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

立法之后,在实施方面,还需要对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等整个过程制定标准化的管理,让每一个产品都可以溯源到场地生产日期以及产品标准,使市场有序竞争,而不是无序的低价的恶性竞争。

同时,我觉得产品之外还需要有一些文化内涵,比如结合粤菜师傅以及名菜、优菜等方面去深挖当地的一些特色产品,赋予他们更多的地方文化以及民族文化内涵,推动整个地理标志性产品往大健康文创方面的持续发展。

奥一新闻:您的提案中提到,广东农业产业还存在基础配套服务不足、质量监管标准体系滞后的问题,您认为如何改善和提升?

王清:在这方面,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筹划规划,把我们的品牌建设以及特色产业纳入市场工程组织特色发展的领导小组,加强对特色产业的指导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对现有的一些比较分散的农产品,包括产业整合起来,加强统筹,凝聚成合力,最大程度发挥政策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其次,要实现跨部门协助,比如我刚刚提到的农业部门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必须是跨部门的协调合作。因为农业产业离不开从初级农产品升级到标准化商品的过程,而初级农产品是由农业农村局分管,工业化的食品以及商品是由市场监督管理局去监管。所以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这方面,大形势必定会促使两个部门会加深联动和合作。

谈发展:农业产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持

奥一新闻:我们了解到,广东林中宝生物科技股份公司是一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民营科技企业,可以谈谈科技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吗?对农业产业发展而言意味着什么?

王清:我们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见证了中国农村在不断发展和深度改革中发生的变化。可以看到,在农业上,无论是种植方面,还是深加工方面,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持。特别是现在广东省重点打造“种业硅谷”,科技实力更是企业在种植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要将外省地区的优质菌种引进到广东,这就涉及到对适合当地品种的筛选过程,高温种和低温种究竟哪一类菌种适合生产,能适应广东的水土和气候。在进行产业化的时候,应当避免盲目从外省引进未经本地试种选育菌种,容易出现培育失败,导致资源浪费。在这方面,种植业离不开科技,需要科技带动农户在种植技术方面的管理,以及整个生产过程的把控。

另外还有产品的深加工,这方面的要求更加严苛。因为每个产品品类都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从初级农产品到深加工产品的转化过程中,必须要有食品工程科技的导入。这促使了我们跟各大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合作,有智囊团、顾问团等为企业在科技方面添砖加瓦,我们就可以少走弯路。

奥一新闻:我们关注到,您2005年回国后回到家乡发展,投身于农业这一领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扶贫助农,可以谈谈您加入这一行业的初衷吗?支持您一直坚持扶贫助农的动力是什么?

王清:我从2005年回来现在有十七年时间了,这十七年也是中国飞速发展的十七年。我感到非常幸运,当时做出了这个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个人在成长,企业也跟着国家快速地成长起来。

当时,林中宝的创始人王碧光先生作为潮汕的老农,来到了清远清新区的桃源镇,直接进到大山里面,带动农户种植粤北冬菇,让当时80年代的山区人民富裕起来,出现了几十户的万元户。他四十年来深耕食用菌行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这种工匠精神感动了我们,激励了我们这一代人。毕业之后,我回国返乡,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自己专长,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做一些贡献。

带动农户发展,这不仅是这一代人的事情,更关系到未来几代人,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能够学习先进的知识,在更广阔的天地发挥自己的正能量,是我们的一个愿景。

奥一新闻: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您觉得要怎么样去吸引年轻人进入农业这个领域,政府需要怎么样进行政策的配套?

王清:人才是发展农业非常重要的因素。广东省创新性提出的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还有团省委号召4000名乡村振兴青年志愿者进欠发达地区基层一线从事2-3年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我觉得很值得肯定。通过一系列政策扶持,每年会有几千人走进农村,在乡村发挥作用。但在农业发展这一块,目前依旧存在两头人才紧缺的问题,包括高端人才与生产型人才。

如何吸引人才,我觉得必须要满足几个条件:首先是保证年轻人返乡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是基础教育配套资源。有些返乡的年轻人,自己在乡村打拼但孩子基本上留在城里读书,涉及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需要重视。在乡村振兴的同时,要考虑能否倾斜教育资源,给予优待政策,让人才能更安心投入乡村振兴工作中。


监制:谢艳霞

策划:谢江涛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冯潇慧 张洁莹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