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孙志强: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破解卡脖子难题

2022-01-24 17:04作者:冯潇慧来源:奥一新闻编辑:南都号

“2021年,为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是我主要推动的事情”。广东省两会期间,围绕机器人产业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话题,省人大代表、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接受了奥一新闻记者专访。

他表示,机器人是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化产业的关键装备,为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应当加强对机器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构建完善产业链;其次,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上,目前我国工业软件正面临着国产替代的难题,他希望国家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把国产工业软件产业扶持壮大起来。

微信图片_20220123101349.jpg

省人大代表、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受访者供图

谈履职:推动并引领产业的健康发展

奥一新闻:作为省人大代表,可否谈谈您过去一年的履职情况?

孙志强:2021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更多是关注如何把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整个疫情防控期间,各个供应链、产业链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人力资源成本提升的压力、原料成本提升的压力,还有上游关键零部件缺乏等。对我来说,首先考虑如何把自身的企业做好,围绕自己身处的机器人制造行业,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为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推动并引领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努力把企业做强做大,以创新技术力量赋能产业发展,反哺社会,是我承担和践行社会责任的其中一个方式。在过去一年,我们也面临诸多的压力,如何保证把每个客户的订单按期按质进行交付,非常考验企业的实力。比如为广汽丰田新能源汽车提供智能制造的装备及生产线,我们做了整体规划性的安排,对一些关键的部件材料提前采购,准备库存,在人力资源、经营成本上行的情况下,克服压力按期按质完成了订单。同时,为推动国产化自主可控工业软件的创新发展,基于我司多年的技术积累,我们正式成立广州飞数工业软件有限公司,并发布了可推广应用的首款产品。

此外,我也积极参加各种产业会议,为谋求产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比如参加2021(广州)中欧投资合作会议,立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行业,对中欧投资与经贸合作中机遇与挑战建言和发声;参加2021年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大会,针对如何着力扶持、培育专精特新、高精尖中小企业表达企业诉求和建议等等。

奥一新闻:广东“两会”期间,请问您带来哪些建议呢?

孙志强:我关注的是机器人产业,目前产业发展呈现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势头,产业规模也在快速增长。在2020年以后,整个机器人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2021年机器人的关联产业营收预计突破1000亿元。

机器人是新兴技术的重要载体和现代化产业的关键装备,目前正不断孕育出一些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作为人类生活生产中的重要工具,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的技术发展对提高生产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卡脖子”难题,这是我尤其关注的。因此,在此次省两会中,我带来两个相关建议。一个是关于搭建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示范服务平台的建议。希望通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示范服务平台的引导,让更多的中小企业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以提升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的产业链配套协作体系,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另一个是关于制定推动国产工业软件加速推广应用发展相关政策的建议。目前国产工业软件正面临着国产替代的难题,希望国家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把国产工业软件产业扶持壮大起来,加快推动实现国产工业软件自主可控的进程,构建我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软实力。

谈机器人产业:应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

奥一新闻:我们了解到瑞松科技聚焦在机器人智能制造领域。请问当前这个行业的技术壁垒有多高,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技术层面的护城河?

孙志强: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领域,应用到汽车工业、航天航空工业、轨道交通等方面的重大技术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都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家产业要走向高端制造领域,离不开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如今中国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正在快速地成长,不断克服核心关键的“卡脖子”问题,逐步走向国际化。

以汽车的生产制造为例,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是车身制造四大工艺和核心技术,而焊装和总装又是最高技术含量的环节。以前焊装技术装备都是国际垄断的,但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完全实现替代进口,技术水平已经能跟国际品牌实现同步竞争了。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在工业专用材料、工业软件和控制系统、专用生产设备和检测系统等三个关键环节受制于人。我认为应当加快形成健康的国内供应链大循环,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要打破行业界限和资源分割,打开企业围墙,推动制造产业与软件产业、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等行业间的交流合作、融合创新,弥补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发空白,这样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我们技术层面的护城河。

奥一新闻:2022年,“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拓展,增强产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您如何看待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在技术上主要面临哪些问题和瓶颈?

孙志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要依赖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的创新发展,装备数字化、数字化装备已成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线工作。而当前,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在我国企业的使用还不够普及,数字化转型水平还有待提升。我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突破应用端的瓶颈制约,就是解决在实际生产中不同的应用行业、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如何使用机器人的问题。

事实上,单纯工业机器人本体并不能满足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应用功能、不同精益生产的智能制造需求,只有根据具体的生产要求,经过软硬件开发,形成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单个机器人与整体智能系统的联动,才能满足某种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具体需求。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是集成、互联、数据,没有系统解决方案的应用就谈不上智能制造。加快完善我国工业机器人生态环境体系,要着重突破工业机器人产业应用瓶颈,把提升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商的创新能力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另外,作为智能制造的承载应用,工业软件已经深度融入了工业设计以及制造的流程,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规模扩张的核心驱动力。对工业软件的应用推广已经刻不容缓,应当把工业软件作为国家“卡脖子”的基础关键技术问题来进行重点解决和提升。而目前国内工业软件的产业规模较小,竞争力相对较差,发展的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

同时,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上,我呼吁国家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深耕细分市场,创新实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核心技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对补链强链、解决“卡脖子”难题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谈发展:将珠三角的经济效应辐射到全省

奥一新闻: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你如何评价广东在政策方面的配套,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完善?

孙志强:广东一直都是国家政策方针先行先试的试验地,尤其自从粤港澳大湾区成立以后,各个城市的协同创新加速推进。我本人身处在广州,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政策当中,广州得到了很多很好的政策规划支持。特别是在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制定了很多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相关政策,为信息化产业、数字化产业、高科技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提供了帮助和支持,这一点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肯定。

不过,从某个方面来说,广州对科技研发的规划和投入力度还不够。在这里,我呼吁广州应尽快建立更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在人才技术、产业配套、产业政策以及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投入。

奥一新闻:广东是一个制造大省。作为全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主力军,您认为,广东应该如何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产业链走向高质量发展高地?

孙志强:对于作为制造业大省的广东来说,机器人产业有着天然的产业生态土壤。其起源于制造业,因需而产、因用而研,有产业基础,因而需求端和应用端都具备。尤其近年来,广东省推动产需互促,着力打造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广东省已逐渐成为国内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整体水平领先全国。

当然,在内部产业发展上,广东还有提升改善的空间,尤其东西两侧的经济发展不太平衡。我认为,如何对产业分布进行更均衡的规划;如何将投入研发创新产生的经济效应有效辐射到粤东西北,增强平衡性和协调性;如何合理安排产业结构、科技研发投入以及制定产业政策等等,这是广东未来要思考的问题。

我想,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广东未来可以通过以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企业为主体,汇聚研发能力、科技金融、开放生态、现代制造业等创新资源要素,建立智能制造的创新合作机制,可以为全国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走向高质量发展高地。


监制:谢艳霞

策划:谢江涛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冯潇慧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