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开放包容,冬奥会应该是温暖的

2022-02-10 10:02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许素霞
全世界都在为运动员们挑战人类极限的精彩表现喝彩、欢呼

冬奥会赛事如火如荼,连日来,全世界都在为运动员们挑战人类极限、不断超越自我的精彩表现喝彩、欢呼。但也有运动员因为比赛发挥不佳而遭遇非议。2月6日,在花样滑冰团体赛女单短节目比赛中,中国运动员朱易出现摔倒、起跳踏空等失误,得分排名落后,社交平台上一些网友对此评价苛刻,使当事人自承“压力很大”。

不仅是朱易,因日前中国短道速滑取得的成绩,韩裔俄罗斯籍前运动员、现中国短道速滑队技术教练安贤洙在韩国遭到网暴,被骂“卖国贼”。2月8日,安贤洙发长文呼吁韩国网友不要对其家人进行“无差别辱骂”。

不得不说,这都是非常令人遗憾、让人感到不堪的场景,与奥林匹克精神格格不入。无论是表现失常的中国选手,还是因为执教他国而被母国网友围攻的教练员,其所参与的冬奥会本身是为增进全人类的团结、和平与友爱而设,也为运动员挑战人类极限、突破自我和加强国际体育文化交流而设,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如此局促、偏狭的论调和对运动员、教练员的围攻,非常不合时宜。

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就是为了促进和推动全人类的“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而奥林匹克运动也从来都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这一方式,把世界上不同国家、种族、语言乃至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人类得以纯粹地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与进步。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所说,“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

而在可能已经并不鲜见的某些赛场外的剑拔弩张中,一些人似乎忘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真义所在,或者说从一开始,很多人观赏运动比赛的心态、价值观本身就存在问题,长期受到单一的结果决定论、所谓“金牌至上”理念的左右,而将一场比赛失败的评价迁怒于运动员、教练员,不惜进行人身攻击。

因为不满意比赛结果就将矛头对准已经黯然神伤的选手,作为观赛者的格局可以说有待提高。而在奥运赛场上,参赛选手、教练员所代表或服务的国家与具体个人的出生地不一致,更是再正常不过,观赛者因此展现出一些不淡定的情绪,或者做出一些不体面的行为,恐怕不光是会让人揶揄“输不起”。

这一届冬奥会,包括谷爱凌、苏翊鸣在内的新一代奥运选手,不仅竞技水平非常高,对待体育运动、对待胜负的态度同样令人耳目一新。谷爱凌夺冠后在谈到发挥失常的朱易时认为“上冰可了不起了,不仅需要和我一样做难度动作,脚上还得踩着刀呢”,而失误和压力都是比赛的一部分,很多运动员会在大赛上摔倒,但最重要的是“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去享受比赛”。其实就在谷爱凌2月8日夺冠的那场比赛上,原本领先的法国运动员泰丝·勒德出现失误最后获得银牌,谷爱凌跪地安慰她的画面令冬奥会赛场充满了暖意,有外媒认为“这就是奥运会的全部意义”。

苏翊鸣给决赛前的谷爱凌寄语“玩得开心”,谷爱凌自己说最大的目标不是超过其他人,而是“打破自己的界限,让更多青少年接触这项运动,并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真好!奥运选手在迭代,无论是技术还是格局,观赛者也要与新一代的奥运选手一起有观念的更新与进步。人们也应该从谷爱凌享受比赛、享受运动与挑战的状态中学到点什么,观看比赛、评点运动员表现时尝试着放轻松,让体育的归体育,尽可能剥离附着于体育比赛的其他复杂情绪。

作为冰雪盛事的冬奥会,应该是温暖的,奥林匹克呼唤全人类的友爱、团结与包容。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