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95后说唱歌手:听我的说唱版《春天的故事》

2022-04-18 10:49作者:董晓妍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黄晓航
未来请交给我们


“写一首说唱版的《春天的故事》,你想听吗?”近日,南方都市报、N视频联合多位唱作人,重磅推出13集音乐创作纪录片——《新时代旋律》, 用年轻人的方式传递中国故事,畅谈中国梦,唱响新时代。

在本集影片中,年轻的特邀唱作人Octopus章鱼对话《春天的故事》作词人之一蒋开儒、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从“敢闯敢拼”四个字出发寻找灵感,续写属于新时代的“春天的故事”。

能否用rap的方式“续写”春天的故事?

《新时代旋律》特邀唱作人Octopus章鱼。

重回那个时代的春天

“写歌是因为感动,作词就是说心里话”

“我就是受到了春天的启发!”一头银发的87岁作词人蒋开儒,如今回忆起30年前写下《春天的故事》,心绪仍然难以平静。“您在写《春天的故事》这样一首歌的时候,是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看着面前提问的年轻唱作人章鱼,蒋开儒提起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春天”。

“对我而言,首先感觉到的是一个家庭的春天到了。”蒋开儒的家庭成员曾散居香港、台湾和海外,一家人常年难以团聚。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79年的那个春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越喊越响。也就是那一年,蒋开儒经由深圳第一次到达了香港。“当时要从深圳去香港,我是踩着深圳的田埂到的海关。我记得那一年的深圳还是一片大水田,印象中最高的楼是五层,其余的都是二层或低矮平房。”

踏上田埂,走上水田,路过平房。抵达香港后,蒋开儒的姐姐难掩心中的激动,“我姐姐见面的时候,她的第一句话就是问我,这是做梦吗?我告诉她,这不是梦!”那是一个分离长达30年的大家庭的难得团聚,也是蒋开儒对1979年那个春天情有独钟的原因。探亲回到内地后,这趟旅程给了蒋开儒太多震动与感慨。

“13年后又是一个春天,那时的我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春天。”

1992年3月的一天,已经从黑龙江省穆棱县政协副主席岗位上退到二线的蒋开儒被一篇名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长篇通讯吸引住了。文中报道了深圳飞速发展的景象,这和他印象中13年前的深圳反差巨大。这些年,深圳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带着妻子给他的2000块钱,57岁的蒋开儒只身来到深圳。

一到深圳,蒋开儒就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水田不见了,沿海小村不见了,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出现了幻觉:这是不是到香港了?后来他抬头一看,哦!火车站楼顶上站着两个大字——深圳。他确认:眼前的一切都是真的,和那篇长篇通讯上写的一模一样。

“那一年,中国也给世界讲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关于小家,关于大家,两个春天的故事在蒋开儒的心中荡开,他执笔写下《春天的故事》歌词,并寄给了《深圳特区报》。“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2月16日完成词作,第二天用8分钱的平信寄给了《深圳特区报》。1993年1月7日,蒋开儒像往常一样第一个到单位,刚到门口保安就叫他:“老蒋,你看报上这个蒋开儒是不是和你同名?”蒋开儒打开报纸一看,眼泪就下来了。《春天的故事》发表了。

“蒋老师,您当时的创作历程一直都很顺利吗?有没有遇到什么瓶颈和困难?”了解了创作的缘起,章鱼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曾经有人跟我提过,说你这首歌,歌不像歌,词不像词。我说,其实就是心里话。”歌词出来后,蒋开儒找到了《春天的故事》的作曲王佑贵。王佑贵那个四开放大版的歌词,在被窝里一遍一遍地念,总也找不到创作灵感。他尝试用家乡的湖南话朗诵:“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方言的变调,让歌词瞬间有了味道。“我告诉他,对!就是这个感觉,赶紧记下来!”一首经久传唱的时代之作,就这样诞生。

30年里,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这段经典旋律中领略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而蒋开儒自己也在深圳圆了音乐梦。30年来,蒋开儒创作了大量主旋律作品。高传唱度的《走向新时代》;献给党的十九大的《中国好运》;歌颂党的干部的《高天厚土》;展示客家民俗文化的《客家新娘》;还有描绘大湾区美好愿景的《前面是海》……

“蒋开儒老师告诉我了一个关键点,创作是因为感动,作词就是说心里话,一定要好好写词。”离开了蒋开儒的家,章鱼心里一直记着这句话。“现在的一些流行音乐,确实不太注重歌词的创作,重旋律轻歌词。蒋老师告诉我,写词一定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歌是因为感动,才能写出来的。”

女科学家扎根大湾区

“要独立,要敢于去拼,要学会感恩”

“我作为年轻一代,只看到了深圳已经发展起来的模样。但像蒋老师一样的长辈,则见证着深圳从0到1 的全过程。”那些在深圳追梦的人们,用匆匆步履踏响了人生战鼓,“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敢闯敢拼,这是我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词,我想把它融入到歌曲里。”

说起敢闯敢拼,章鱼想起一个人,他的姑姑——英国卢瑟福实验室百年以来首位华人女性首席科学家、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

出生于1982年的张书彦从小在深圳长大,十多岁就到英国留学。之后,便开启了她“开挂”的成长历程。2008年,张书彦从牛津大学博士毕业,之后进入了英国最大的国家实验室基地——卢瑟福实验室的散裂中子源开始博士后工作,27岁就成为博导。

2012年,她成为英国散裂中子源首席科学家。从博士后到首席科学家,一般人平均需要用10~15年才能完成的提升,张书彦仅用了4年,她也因此成为英国散裂中子源“30年以来第一位华人首席科学家”“卢瑟福实验室百年来第一位女性华人首席科学家”。她还是欧洲散裂中子源科技委员会委员、英国和日本散裂中子源项目评委,是该领域的顶级科学家,还曾参与过2项国际标准的制定。


2011年10月,国家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市大朗镇开工建设。这是继英国、美国与日本之后,世界第四个散裂中子源。自此,张书彦决定回国工作。

“其实有的时候,我也不太喜欢自己身上的一些标签。会让别人觉得似乎是很厉害的一个人,但其实比我厉害的科学家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和章鱼在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碰面后,姑姑张书彦向章鱼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在卢瑟福实验室负责的第一个实验,和同事一起工作到凌晨4、5点,后来变成整个实验室加班最多、离开最晚的人。其实我始终相信一句话: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所以当时你其实在英国已经发展很好了,为什么还决定回国?”章鱼向姑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时知道国内要建散裂中子源的时候,我也想过,我可不可以为他做一些什么事?其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遇,这几年不管深圳也好、东莞也好,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都非常大,也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张书彦记得,自己回国没多久,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送给她了一本书。“上面有一句寄语:科技报国。这就是我回国坚定做研究的动力。”

回到国内,落定东莞。如今张书彦所在的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是一家从事材料设计、先进制造、服役性能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与中科院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合作,共同研制建设散裂中子工程材料衍射谱仪,同时在材料设计与加工工艺优化、质量安全检测等领域,为产业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我们研究院的发展定位是介于大学和产业中间,开展偏应用型的基础研究。”张书彦介绍,例如研究院主导推进的高端模具钢国产化应用项目,就是依托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专项,针对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开展的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材料基因研究院共获批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27项,累计申请专利76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3篇,核心团队成员主持和参与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6项和制定企业标准1项。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探索出了成果转化的有效路径。

和姑姑张书彦的这一次会面,给了章鱼很多感触。“其实一直都知道,姑姑作为科学家,做研究有很多困难,学成回国、回到大湾区作贡献,更是一件难得的事。”张书彦告诉章鱼,要独立,要敢于去拼,还要学会感恩,“当你学有所成的时候,要明白是身后那一片土地,它让你成长。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很多事情我们没办法做到。应该学会感恩。”

一首从几千条的旋律里生长出来的歌

“两位前辈给我的灵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这首新歌里,我希望不同的元素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和前辈对话的经历。”

结束了寻找灵感的旅程,章鱼开始进入创作阶段。“最纠结的就是编曲过程了,真的是没有想到。”按照之前的预想,章鱼希望为这首歌曲找到最适合的基调、情绪,而旋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和我的制作人沟通了很久,挑了大概有上千条的钢琴旋律,他一听到合适的就发给我,我再反复听。从早听到晚,就这样听完了几千条的旋律,当时自己都觉得蛮夸张了。直到选中了那个最合适的,我一听,就是它了!”

章鱼清楚,如果是做一首偏商业属性的歌,相关的音乐模板进行参考,写完一首并不麻烦。“但我是在给自己的城市写歌。我真的希望,这首歌尽量与众不同一些,所以在编曲上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

这是一次10天左右的创作旅程。“写词反而很有灵感,拿到编曲之后,我用了2-3天的时间就写完了。”他最喜欢的,是歌里讲述自己成长故事的几句话——一提起深圳,我总是无比骄傲,像太阳般的信仰,它在内心高照。

“这一首歌,我想告诉前辈们,请把未来交给我们年轻人吧。让我们去奋斗,去续写新的故事。长辈们放心,我们年轻的一代一定不会让大家失望。更多的年轻朋友,我们一起为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努力,我们一起加油。”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