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门联合发文规范直播打赏,“熊孩子挥金如土”将成过去式

2022-05-07 16:50作者:张洁莹,管玉慧来源:奥一新闻编辑:南都号
整治未成年人直播打赏乱象需要家庭、社会、监管部门等各个层面共同发力。

网络直播再迎强监管。今日,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意见还指出,对违反上述要求的网站平台,将从严从重采取暂停打赏功能、关停直播业务等措施;对利用所谓“网红儿童”直播谋利的行为加强日常监管,发现违规账号从严采取处置措施,并追究相关网站平台责任。

1.jpeg

直播乱象频发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网络直播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与漏洞逐渐暴露,巨额直播打赏日益成为未成年人支持偶像艺人、网红主播的一种表达方式。而直播中的诱导打赏、虚假宣传甚至低俗内容等现象更是频频发生,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记者调查发现,直播打赏乱象的滋生,与网络直播平台纵容、父母监管缺位和家庭情感缺失密不可分。

奥一新闻曾报道9岁娃打赏主播,两天花掉全家年收入8万,家长恳求退款遭拒。据悉,当事人父母在外地务工多年,事发当天儿子小王独自拿着妈妈手机在房间做作业。小王完成作业之后就刷起了社交平台,被里面的广告吸引,下载直播软件。两天后家长买菜时发现账户上的近8万元存款不翼而飞,才知道此事。

据当事人小王回忆,“主播对我很热情,用特别好听的声音跟我说话。还不停表扬我(送礼物的行为)。” 小王说的“表扬”是指“送了火箭、马车、告白灯牌等礼物,就会有特效显示在直播的屏幕上,一般都说谢谢。”这让小王很有“成就感”。

除此之外,直播平台较低的注册门槛也让未成年人容易“冲动打赏”。记者当时在某平台注册一个15岁年龄账号,平台有提示建议选择“青少年模式”,记者选择忽略后发现并不影响使用。记者尝试用该账号打赏主播,平台给出一条提示“如您是未成年人,请务必征得监护人同意”,但并不影响充值。


未成年人禁止打赏

事实上,未成年人直播打赏现象早已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21年2月9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严禁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为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账号注册服务应当征得监护人同意;应当向未成年人用户提供“青少年模式”,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直播,屏蔽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直播内容,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充值打赏服务;建立未成年人专属客服团队,优先受理、及时处置涉未成年人的相关投诉和纠纷,对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账号打赏的,核查属实后须按规定办理退款。

记者梳理发现,一直以来,监管层对于直播打赏尤其是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持严控态度。从引入“后悔权”到设置“冷静期”再到实名封禁,监管力度层层加码,将“事后补救”改为“事前防范”。

此次《意见》规定,网站平台应当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打赏服务。与此同时,诸如上述小王面临的“主播表扬”诱导打赏的情况,《意见》亦规定,网站平台不得研发上线吸引未成年人打赏的功能应用,不得开发诱导未成年人参与的各类“礼物”。同时,需严控未成年人从事主播,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

榜单、“礼物”是吸引青少年“围观”互动的重要功能应用。为规范重点功能应用,文件要求,《意见》发布1个月内全部取消打赏榜单,禁止以打赏额度为唯一依据对网络主播排名、引流、推荐,禁止以打赏额度为标准对用户进行排名。网络平台须加强对“礼物”名称、外观的规范设计,不得通过夸大展示、渲染特效等诱导用户。

不仅如此,监管层面还将对青少年上网高峰时间段加强管理。每日20时至22时是青少年上网的高峰时段,也是规范网络直播的重要时点。网站平台在每日高峰时段,单个账号直播间“连麦PK”次数不得超过2次,不得设置“PK惩罚”环节,不得为“PK惩罚”提供技术实现方式,避免诱导误导未成年人。网站平台应在每日22时后,对“青少年模式”下的各项服务强制下线,并不得提供或变相提供常规模式开启方式,保障青少年充足休息时间。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认为,“此次《意见》出台非常及时,措施相对较为严厉,对一些不法行为有很大震慑作用。”但与此同时,除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导意见外, 整治未成年人直播打赏乱象还需要家庭、社会、监管部门等各个层面共同发力。其中,“家庭教育是最重要最基础,但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引导,起到监控、监督的责任,进行网络素养教育也非常重要。”


奥一新闻记者 张洁莹 管玉慧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