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港医护回广东了: “希望以后去亚博馆听演唱会!”

2022-05-08 10:34作者:李文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许素霞
在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队员们与香港医护并肩抗疫近两月

香港第五波疫情期间,中央人民政府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安排广东省25家三甲医院391名医护骨干组建成内地援港医疗队驰援香港抗疫。

南方医科大学下属多家医院的百余名名医护人员参与其中,于3月上旬开始分批抵达香港,并负责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的一大病区、96张床位的收治工作。

其中包括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49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20名、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15名、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的10名和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3名医护人员等等。

队员们均精通粤语,大多参与过单位抗疫工作,是各医院的精兵强将,尤其是南方医院的护理团队全都是当年参与湖北抗疫的“老兵”。在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队员们与香港医护并肩抗疫近两月,直至5月4日该中心最后一批病人转出、正式休馆,队员们回到深圳隔离休整。

在香港亚博馆期间,内地医护如何与香港医护合作?面对平均年龄80多岁的老年患者,怎样保证治疗与护理两不误?如果疫情后再去香港,队员们会想去做什么?南都记者采访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多家医院的援港医护,了解他们本次在香港期间的工作经历和感受。

5月4日,援港医护代表向香港特区政府赠送有391队员签名的“大白”防护服。南方医院供图

救治谁?平均年龄82岁的香港老人

南方医院增城分院副院长、南方医院援港医疗队领队郭煜参与了援港医疗队到港后的前期调研协商过程,他介绍,香港把新冠病人分为从重至轻5个层级来处理,援港医疗队介入的主要是第三个层级的病人,即需要做一定治疗的轻症病人,与第一、二层级的急重症、重症病人,第四层级的社区隔离病人、第五层级的居家隔离病人都有区别。

到了亚博馆,郭煜等人发现,实际情况要更为棘手:患者多为有基础病的老人。以南方医系统负责的病区为例,该病区患者平均年龄为82.1岁,60 岁以上占93.7%,70岁以上占85.3%,80岁以上占68.4%,最大年龄为105岁。其中85.7%患者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阻肺、脑梗死等基础疾病。大部分病人卧床,生活无法自理。

“亚博馆一开始被叫做‘方舱’,但我们去了之后发现,这里收治的病人情况与内地的方舱差别很大,几乎都是卧床的,并不是内地方舱那种可以生活自理的轻症患者,为此,香港医管局专门把名称改成了‘新冠治疗中心(亚博馆)’,并在内地援港医疗队的建议下增添了很多需要的医疗设备和器械等”,郭煜介绍。

在经过了最初的调研、协商、紧急培训等事宜后,援港医疗队391名医护进驻了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推行粤港融合病区管理方式,按中山医系统、南方医系统和省医系统分了三大病区,均衡配置医护人员形成三个诊疗团队。南方医系统病区由南方医院牵头负责,由8家单位的22名医生、94名护士组成,负责96张床位收治工作。

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病区医护进行每日查房。南方医院供图

怎样合作?两地医护协同工作

与港方医护怎样合作呢?据介绍,在中央政府全力支援、香港特区政府负起主体责任的前提下,两地医疗队首创“五共同”工作模式:双方共同值班、共同救治患者、共同商讨病情、共同照护病人、中西医共同发挥作用,形成诊疗最大合力,切实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具体而言,双方采用协同工作的方式,内地医护参与一线临床工作,在具体病例的临床诊治、抢救、照护等方面都由双方共同商讨;由于香港的医疗系统是全港联网,进出院体系与内地不同,出入院的流程管理就由港方主导。

“工作中双方合作特别多,很多具体的诊疗案例都一起讨论参与,最后,双方医护相互的了解和理解都增进了非常多,建立起了很好的信任和友谊”,郭煜说,这是此次香港之行中大家非常珍视的一份收获,“可以说,这一次是内地医护与香港医护同道们首次在一线共同工作,这和以前一起开个学术会议是完全不一样的,双方都发现了对方很多值得学习、交流的特点,这次尝试也为今后进一步推动两地尤其是大湾区医学领域和卫生人才的交流合作打下了基础”。

援港医护在来亚博馆新冠医疗中心照护老人。珠江医院供图

怎样救治?筛查高危病人 防止基础病恶化

“患者平均年龄80多岁,最大年龄高达105岁,很多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阻肺、脑梗死等基础疾病,因此防止基础病恶化是降低转重症或死亡风险的关键。”珠江医院医疗队队长钟克波说。

为应对基础病风险,南方医病区发挥了多学科优势,建立MDT会诊制度,对重症患者早发现、早干预。

例如,病区临时成立了心血管疾病专家会诊小组,由南方医院心血管内科崔凯教授等骨干为主要力量,参照内地胸痛中心的要求,建立了高危病人筛查和转运流程,识别出了多个早期心梗、心衰患者,实现了患者的快速转诊,以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医疗队多名队员都记得一起惊险的紧急抢救事件。4月15日上午,值班护士在巡查时发现,一名90多岁的阿婆情况不对,呼之不应,检查发现,阿婆发生了心跳骤停。阿婆立即被推到抢救室,内地、香港的值班医护都围过来,轮班进行心肺复苏,同时需进行紧急的气管插管,面对阿婆的“困难气道”(即患者气管条件不容易完成插管操作),来自南医三院的李芬医生凭借过硬的基本功,用普通喉镜一气呵成完成插管。

病区主任肖冠华回想起这次经历,仍印象深刻,“这名年轻医生第一时间完成气管插管,为阿婆顺利转院救治赢得了时间,这也是内地医护和香港医护一次并肩作战的经历,大家为了抢救生命,第一时间冲到一起,配合得非常流畅,之后,香港团队也对我们非常认同和肯定,当时的场景真的非常难忘”。

又如,南方医院2名放射技师加入放射科团队后,协助建立了放射-临床的快速沟通机制,参与设计新冠专用的放射学报告模版,放射学报告由接管病区前2-3天才可以完成缩短至2-3小时内完成,提高了亚博馆影像诊断效能和急危重症的早期诊断能力。

援港医护在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工作。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供图

怎样护理老人?

陪聊天、陪散步、按摩、理发……

病人普遍年龄较大,对队员们来说,护理老人、与老人们沟通,是一件需要耐心和技巧的事。为此,病区的护理人员采用“小组制+责任制+功能制”的护理工作模式,落实每日医护一体化床旁查房制度,实时掌握患者具体病情和危急值情况,并成立了褥疮、伤口、吞咽等专项护理小组和防范护理小组。

南方医院的李咏茵记得,自己遇到一位老爷爷,不肯吃饭、吃药、抽血检查,一直是“不理人”的状态,后来,她在老爷爷枕头边看到一张小女孩的照片,猜想是他孙女,就借着这张照片和老人聊起来,慢慢地,老人开口了,她才知道,老人觉得是自己把新冠感染给了小孙女,心里一直自责不已。得知了老人的“心病”,医护们有针对性地开导他,终于让老人放下心理负担,能够配合治疗了。

南方医院护士许雪回忆,她也遇到过一位“有脾气”的老爷爷,不吃不喝,她去询问,老人家只丢两个字“自杀”。她就伸手握住老人的手,老人回头看她的一瞬间,她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终于开口讲出了他孤立无援的心情。后来,她陪着老人聊天,倒热水、拿粥,终于让老人露出笑脸,喝水、吃粥,还跟医护说谢谢。

“老人都是老小孩,需要慢慢哄”,珠江医院护士刘秀娟主管的患者中有一位阿兹海默综合征的老爷爷,一天,这位爷爷突然焦灼不安、闹着要回家,不肯吃也不肯睡,拉着护士送他回“彩云村”,刘秀娟一边安抚他一边陪着他走路,两人围绕着整个治疗中心走了三四个小时,直到爷爷走累了、安心睡下。

还有位九十多岁的婆婆,双下肢肌力差,不能自主翻身,晚上睡不好,总是肩颈疼痛,所在病区的护师便经常帮她擦药油按摩,有一天,主管护师张惠燕值班,婆婆吃了止痛药后还是没什么效果,她便和同伴轮流帮婆婆按摩了近2小时,直到她慢慢入睡,婆婆因此很感谢她们,“感谢你们的照顾,你们特别有耐心,有爱心,也细心,等疫情过了,一定要请你们喝茶”。

南医三院护士洪诗雅还在亚博馆中做了一回理发师。一名老伯因为疫情原因加上身体不便,已经半年没去理发店剪过头发了,觉得自己头发乱糟糟的,心情也很差,老人说,自己的心愿就是理个发,“变靓仔一点”,洪诗雅就与队友一起就地取材,化身“托尼”老师,用一把剪刀和一把梳子帮老伯剪短了头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老人家给洪诗雅竖起了大拇指,还跟太太视频通话:“你放心哦,我在这里很好,你看我今天还理了发,是不是很精神……”

援港医护帮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的老人理发。南医三院供图

对港人印象如何?

“大巴司机对每个人说‘早上好’ 非常温暖”

肖冠华回想起自己遇到的第一个病区病人,直呼“亲切”,因为那位阿婆讲的不是粤语,而是客家话,而肖冠华本人就是梅州人,从小讲客家话,“后来我们很多医护都遇到讲客家话的,我们有的医护可以和他们讲方言;有时候聊聊天,说到自己来自南方医院,就有老人说,哎呀我小孩或者什么人之前还去你们南方医院看过病,最后发现还有不少共同语言,就觉得非常亲切”。

肖冠华回想起,虽然在亚博馆治疗中心工作期间是闭环管理,不能外出,但也时时感受到当地人的情谊,“我们经常收到香港市民送来的鲜花、卡片,其实亚博馆位置靠近机场,是有点偏的,但也有人专程过来送花”。

在驻地酒店,队员们也感受到了服务人员的热情和细致真诚,队员李咏茵对接送他们上下班的大巴司机印象深刻,因为,这位司机会在队员们上车时真诚地向每一个人打招呼,“一车大概30多个人,他要说30多遍‘早上好’,下班的时候也会讲‘辛苦了’,而且不是机械地讲,能让人感觉到真诚和情谊,真的非常温暖”。

援港医护在亚博馆新冠治疗中心工作。珠江医院供图

疫情后若再去香港,想做什么?

“回到曾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看看”

等到疫情过去了,如果有机会再去香港,想做些什么?几名受访医护都不约而同地说,想回到工作过的地方、住过的地方去看一看,看看它平时的样子。

“如果再去,我还想尝尝工作路线旁边卖的那些凉粉、小吃,当时是闭环管理不能尝试,以后想试试!”今年2月时就赴香港参与了核酸采集工作的南医三院护士陈晓敏说。

李咏茵说,她希望以后可以到亚博馆看展览或者参加学术会议,“在香港,我看到他们的病历系统是全区联网的,对慢病病人的管理非常有经验,而且有很多非常人性化的服务措施,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肖冠华说,他还想到亚博馆去听一次演唱会,“那里以前就是个可以开演唱会的地方,如果以后能回去听一场演唱会,我觉得会非常的激动!走的那天,同事们都在说,要是谁先回去(听演唱会)了,要记得录个视频发给大家!”

南方医院援港医护在驻地酒店种的植物在一天天长大。南方医院供图

南方医院兰小勤主治医师向南都记者发来了一张花坛中小苗的照片,那是初到香港时,队里的种植爱好者在酒店露台种下的一点花草,作为紧张工作的调剂,“这个带不走,有机会再去看看它长得怎么样了”,随后,她在手机上向相熟的酒店员工询问,很快得到了一张新拍的照片,植物已经长高了,“你看,酒店还在接着培育!”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