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通信等数字化技术、产品服务,不仅催生了“新零售”“新制造”等新兴产业,而且广泛迅速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以数据应用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几乎覆盖了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关系日趋密切。今年年初,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公众对数字经济的认知度如何?大家经常使用哪些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是否已经适应数字化生活?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4月上旬发起问卷调查,并发布《数字经济公众认知度调查报告(2022)》。
报告显示:七成半受访者了解过数字经济;五成受访者经常使用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其中交通出行、金融支付是最主要的两种应用场景。在个人层面上,超过八成受访者认同发展数字经济为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以及为个人发展带来的更多机会;超七成受访者认为自己能适应数字化生活,但年龄越大的受访者适应程度越低。在社会层面上,六成受访者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催生了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但有四成受访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受访者最希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认知度:
七成半受访者了解过数字经济
本次调查中,有75.60%的受访者表示了解过数字经济,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相近,分别占37.85%、37.75%。
交互分析发现,受访者对数字经济的了解程度具有地区差异性、年龄差异性。居住在北上广深(78.07%)、其他省会/直辖市(76.12%)的受访者对数字经济的了解程度普遍高于居住在小城镇或农村(36.10%)的受访者;而90后、00后受访者对数字经济的了解程度均高于60后、70后受访者。
大家了解过哪些数字经济技术?调查显示,人工智能(55.72%)、5G(53.60%)是受访者了解较多的数字经济技术,位列第一梯队;紧随其后的是互联网(47.67%)、大数据(43.43%)、元宇宙(43.33%)、VR/AR(40.78%),位列第二梯队。
应用度:
交通出行金融支付使用最多
日常生活中,大家对数字经济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情况如何?调查结果显示,53.36%的受访者会经常使用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比例最高;36.56%的受访者会偶尔使用;仅10.08%表示较少或没有使用过。
大家在哪些场景使用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较多?调查发现,交通出行是第一大应用场景,使用过的受访者占58.89%。其中,共享单车/汽车(47.73%)、网约车(46.55%)、电子乘车码(46.22%)、手机定位/导航等(45.55%)、在线充值(44.54%)是受访者使用较多的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
而金融支付是第二大应用场景,使用过的受访者占53.95%。具体到日常生活中,使用过手机银行/网银的受访者最多,占63.19%;随后是扫码/刷脸支付、数字钱包,比例分别为59.52%、55.86%。
除了大家熟悉的数字钱包,如今人民币也迈向了数字化时代。92.39%的受访者表示知晓数字人民币,其中49.41%表示“知道,且使用过”,42.98%表示“知道,但没使用过”。
便利度:
数字经济为个人发展带来机会
不难发现,数字经济产品或服务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便利。问卷调查中,有82.80%的受访者表示认同,其中45.10%表示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占比最高。
在个人生活方面,受访者认为“网购便捷,选择多”“餐饮外卖快捷,随时畅享美味”是最主要的便利体现,分别占66.43%、62.08%。
在个人工作学习方面,受访者表示“沟通成本减少”“文件电子化”是数字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便利,两者占比相近,分别为61.84%、61.35%。
数字经济为个人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还有83.79%的受访者认为能给个人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其中,74.83%的受访者表示对数字经济领域的相关工作感兴趣,视频剪辑最受青睐(32.17%);其次是数据分析师(28.67%)。
适应度:
年龄越大适应能力越低
数字时代的大潮汹涌而至,当万物开始数字化时,大家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如何?调查结果显示,73.52%的受访者表示能适应,其中42.59%表示“比较适应,能基本应用数字产品/服务”,比例最高;16.11%表示“一般,能勉强应用数字产品/服务”;还有10.37%表示不适应。
值得留意的是,受访者的数字化适应能力受到年龄影响。年龄越大的受访者,数字化适应能力越低。70后、60后受访者表示适应的比例仅在40%左右;90后、00后受访群体该比例均在70%以上。
问及受访者遇到过哪些障碍时,“难辨信息真伪”的问题最突出,占51.12%;紧随其后的是“操作复杂,不会使用”“使用受限于网络与硬件设备”,两者比例分别为45.90%、41.42%。
社会效益:
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
数字经济发展除了影响个人之外,在社会层面会产生哪些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2.15%的受访者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催生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消费”,占比最高;其次,57.91%的受访者认为“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55.63%认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除了积极影响外,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来一些问题。41.40%的受访者认为可能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其次,40.61%的受访者担心网络诈骗。
值得注意的是,分别有33.30%、32.61%的受访者担心“数字鸿沟加深”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这两点也从侧面反映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一定年龄和地区失衡。
未来发展:
提升社会适老化改造和全民数字技能
纵观本次调查结果,公众对数字经济已有较高的知晓度,了解过的受访者占了七成半;同时数字经济产品和服务在各个生活场景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为公众生活、工作学习提供便利;让大部分受访者对数字经济发展秉持积极的态度,其中半数表示期待,两成半表示好奇。
但数字化程度加深的同时,不同群体对数字生活的适应程度差异被进一步放大。首先是就业机会差异。虽然有超八成受访者认为数字经济能给个人生活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有超20%的人表示所在传统行业面临冲击。其次是不同年龄群体的适应性差异。超一成受访者对数字化生活感到不适应,其中年龄越大感到不适应的比例越高,数字鸿沟问题涌现。还有区域发展差异。居住在一、二线等城市经济较为发达的受访群体,对数字经济的知晓度、应用度、适应度均高于小城镇或农村地区的受访者。
总的来说,数字经济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每个人都将主动或被动地卷进数字化浪潮。除了在个人层面更积极拥抱发展变化,捕捉新机遇外,社会层面也应重视数字化发展背后的隐患,加强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社会适老化改造,提升全民数字技能,让公众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生活。
调查概述
南都民调中心于2022年4月8日至4月15日期间开展本项调查,通过电话访问和网络推送的方式,共回收101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受访者占58%,女性受访者占42%;从年龄分布来看,00后占22.53%,90后占45.02%,80后占21.05%,70后以及60后共占11.40%;从受访者的城镇类型来看,35.28%的受访者在北上广深,25.49%在其他省会/直辖市,22.23%在普通地级市,11.46%在县级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占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