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有人被咬后进急诊!广东很常见

2022-06-04 15:59来源:南方都市报编辑:许素霞
被虫叮咬后需正确处置

最近的广东

大概是这样的

“晴雨模式”来回切换

让人摸不着头脑

雨后水蚁出没让人抓狂

不下雨想出门散个步

还得 防蚊防虫

尤其是最近

让不少人“头疼”的

蠓虫

日前,深圳疾控发布提醒

当心蠓虫

有人曾被咬一口进了急诊

提到蠓虫

网友们可就瞬间来了精神

大家纷纷开始在评论区分享

和蠓虫那不得不提的“缘分”

有人表示

被咬之后奇痒无比

别的不说

关键还会留疤

一块一块的黑印子很久都不会消

太丑了

有倒霉的小伙伴

领证当天被咬

当然

最惨的还是这些小伙伴

直接被咬进了医院

这蠓虫到底是什么来头?

为什么这么厉害?

比芝麻还小

攻击力比蚊子更猛

夏天公园特别多

蠓是蚊子家亲戚,但体格比蚊子小,在2毫米左右,比一粒芝麻还小,速度比蚊子快。多数为褐色或黑色,几乎看不到翅膀。

人从它们中间穿过,有时候还会撞在脸上。但因为蠓虫飞行速度快且没有规则,所以非常难抓。

它具有“隐形”能力,贴在身上看起来就是一个小黑点, 及时发现一拍它,就成了一个小血点。

吸食人血的蠓一般以库蠓属、蠛(miè)蠓属和细蠓属最为常见。根据幼虫繁殖习性的不同,可分为水生型、陆生型和半水生型。

图源:深圳卫健委

我国受其影响最大的地区是广东与福建。

蠓一般不会单独行动,通常一窝窝地飞舞在半空中,夏季公园内尤其多,遇到就是一身包,攻击力比蚊子更猛。

被蠓虫咬伤后浑身奇痒。

症状与蚊子叮咬相似

但更严重

被蠓叮咬后,症状和蚊子叮咬很是相似,这也导致很多人误以为自己是被蚊子咬的。

但实际上

蠓叮咬后,症状更严重!

  • 蠓叮咬后出现的斑块较大,且是大量出现。所以,身体上如果突然出现大面积的「蚊子包」,就很有可能是蠓干的。

  • 蠓叮咬后的水肿十分明显,且可能伴随着发炎和水泡等症状。

  • 蠓叮咬后比蚊子叮咬更痒,严重的还可能出现丘疹性荨麻疹,且花露水和风油精基本没太大作用。

  • 红肿症状基本会持续好几天,且更难愈合。

  • 症状消散后,可能会产生黑斑,并且要过一阵子才能恢复正常。

蠓确实可以携带一些病原体

像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

但别慌!

目前无确切证据证明其可将这些疾病传播给人类。大部分蠓会在动物之间传播一些疾病,像丝虫病、原虫病、寄生虫病、动物蓝舌病,对畜牧业会造成很大危害。

那万一不小心被咬了

该怎么做呢?

被咬了怎么办?

不能抓挠,防止感染

如果被咬,忍着不要挠。因为可能会挠破,然后造成一些继发性的感染。

  • 如果一两个小时内症状都没有消退,可以用自来水把叮咬处冲洗干净。

  • 接着用硫磺皂、肥皂水或炉甘石洗剂擦洗。

  • 如果起泡处不小心弄破,就用碘伏擦拭。

  • 观察24小时,如果出现其他较为严重的症状,就要赶紧看医生。

想要不被咬?

做好这几点

① 浅色系着装,长袖+长裤

不想被咬,去公园玩的时候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长裤,甚至+长袜。

衣服也要穿浅色的衣服,白色、黄色亮一点的色系,避免蚊虫喜欢的暗色系。

物理防护才是防御蚊虫叮咬的最有效方法。

② 随身带“家伙”驱蠓虫

尽量远离蠓活动频繁区域,如果不可避免的话,在身体裸露的部位涂抹一些驱蚊水,超出4个小时,就要重新涂抹驱蚊水,例如避蚊胺,驱蚊酯、柠檬桉叶油。

对小孩来说,驱蚊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③ 勤洗澡

蠓和蚊子一样,也会被人类汗液的气味吸引,因此勤洗澡可以有效降低被叮咬的几率。

④ 家里纱网要“密而不漏”

蠓虫一般较少进入室内,偶尔情况下也会有特例。普通的防蚊纱窗根本不能阻止蠓的入侵,一定要密!一定要细!

一般使用40目以上的这种纱窗才可以挡住它进来。(这个方法适用于一二楼哦,因为小黑虫飞不高)

图片来源:IC photo

⑤ 将蠓的“窝”铲除干净

蠓一般繁殖于潮湿的土壤之中,对于草坪绿化带可以适当减少浇水,让土壤干燥一段时间。(吸血蠓飞行能力弱,如发现踪迹,繁殖地必在附近)

  • 有条件时,降低绿化带植被密度,使土壤裸露可以阳光直射到;

  • 及时清理绿化带落叶,防止其覆盖土壤表层形成适合蠓虫生长的潮湿微环境。

⑥ 必要时求助专业消杀公司

不建议市民们自行消杀,必要时可求助专业消杀公司。

密度过高时,专业公司可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或者热烟雾机喷雾迅速降低成虫密度,或者在孳(zī)生处植被开展绿篱技术滞留喷洒,不建议大面积对土壤,水体孳生地施药,容易污染环境。

进入夏季,蚊虫叮咬高发

有些虫子一定要格外小心

处理不当 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这份防虫手册你需要收好

广东夏季天气多变

时而晴空万里时而倾盆大雨

希望大家出门除了防雨防晒

也要做好防虫措施~

被虫叮咬后需正确处置

发现情况不对最好尽早就医!

转发这些防范知识收藏备用

扩散提醒更多人小心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