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接连传来成功繁育非洲象宝宝的消息。据了解,一头非洲象幼崽于5月23日出生,刚刚满月,另一头则出生于6月28日。
这是津巴布韦政府委托清远长隆对非洲象实施迁地保护七年以来,第一次连续成功繁育非洲象幼崽,目前两头新生幼崽健康状况良好,现向游客公开征名。
津巴布韦,是非洲象分布最为密集的国家之一。然而连年干旱,食物短缺和人象冲突,导致津巴布韦非洲象的生存环境逐年恶化。为了更好的保护非洲象,津巴布韦政府一直寻求通过国际合作带给非洲象保护工作更多的帮助和有效的支持。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海关总署等津中两国相关主管部门的联合推动之下,根据中非动物保护合作相关的计划,2015年7月,一群非洲大象来到清远长隆安家,开启了迁地保护之旅。长隆通过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向津巴布韦国家保护基金捐助20万美元,又通过迁地保护合作持续向该基金注资,用于当地解决大象饮水、反击盗猎等问题。
据介绍,种源基地另外的十多头母象大部分已成功受孕,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有更多的幼象在种源基地出生,从而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非洲象迁地保护种群,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添上浓抹重彩的一笔,也为世界珍稀动物保护提供了中国案例。
据悉,2014年,坐落在银盏版块的清远长隆世界珍稀动植物种源基地作为首期示范地,依靠着矿山的地貌建设,通过植树造林实现当地生态环境的逐步修复,成为动物们的世外桃源。据了解,清远种源基地首批动物共计32种413头只于2015年5月入场,经过7年时间的保育和繁育,发展到现在100种2000多头只,实现了珍稀动物种群规模的持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