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看天吃饭,养殖户买保险的积极性不高,现在不同啦!向数据要增收,设备保障和技术支撑让大家愿意去接触保险了。”8月30日,南都·奥一新闻记者到肇庆四会探访了国内首个“云保险鱼塘”。
图:老马现场用手机控制设备开关。奥一新闻摄
鱼塘旁,我们见到了正在跟来访者介绍的水产养殖户老马。老马是国斌水产养殖合作社的带头人,目前合作社覆盖了周边30多个村庄,130多个养殖户,养殖水面面积达8900多亩,大家跟着他只干一件事,养鱼。
云保险推动养殖风险防控关口前移
今年7月,中华财险联合阿里云对老马的鱼塘进行了“升级改造”:为鱼塘加装了溶氧、温度组合传感器、PH传感器、水产养殖物联网控制柜、水下摄像机、农事微型气象站等设备。“相当于一个闹钟,哪个数值不对劲立刻就能在手机里看见。”老马和我们分享道,以前挽起裤脚走下鱼塘,现在在家坐着动动手指就能监测鱼塘状况了。
据2021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由于渔业灾情造成水产品产量损失54.67万吨,受灾养殖面积388.5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06.49亿元。国内渔业每年因灾情损失重大,但水产养殖业保险发展却相对滞后,与“十四五”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曾多次提及发展渔业保险,支持各地方发展特色优势渔业保险。阿里云IoT数字农业总经理戴高表示水产养殖业主要有三个痛点:一是水产养殖凭经验、靠天吃饭。传统养殖凭经验判断水质、控制增氧设备且极端天气对水产养殖影响大;二是水产养殖劳动强度大。为查看养殖状况,养殖户需每天多次巡逻并手动对设备进行开关;三是水产养殖风险管理手段有待丰富。目前渔业保险赔付率高、验标难、理赔难,保险公司不敢轻易承保。
如何消“痛点”?中华财险广东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云保险鱼塘不仅是‘保’和‘赔’,更多的是想做到推动农业生产风险关口前移。”据了解,云保险鱼塘投入的物联网传感器能感应到鱼塘的PH值、溶氧度、温度三个关键指标,养殖户使用手机小程序便能查看系统上传的数据,通过手机控制设备开关。“养殖户能提前感知灾害和鱼塘环境的变化,做好防范工作,他们的损失减少,保险自然也赔得少了,能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出现死鱼的情况及时上报,保险方会立刻派人过来勘测,进行赔付,不用我们亏。”据他介绍,在这个云保险鱼塘的试点,设备全部由中华财险提供,而自己只需要支付170元/亩/年的保费。
“有信心养高档鱼了”
七月中旬,距离云保险鱼塘投入不到一个月。老马在傍晚时分打开手机小程序“智慧渔场”,像往常一样查看鱼塘水下摄像头传回来的实时监控画面,一条表现异常的鲈鱼游过镜头引起他的注意,工作人员立即捕捞上来,发现是细菌感染。鱼塘里有几千条鲈鱼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细菌感染的原因很复杂,也很难察觉,但治疗并不复杂,关键是能否及时发现。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塘里鲈鱼恐怕就保不住了,损失要10多万块。”
图:老马展示安装在鱼塘的摄像头传输回来的画面。奥一新闻摄
引入设备的时间不长,有什么变化是短期就能感觉到的呢?老马表示,一是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了。以前开关设备、检查鱼塘水质都要靠人力,现在打开手机就能操作,没有空间上的限制,从而降低人工成本。二是保障员工的安全。雷雨天气去控制机器,有触电的风险。“之前听说有人因为鱼塘漏电身亡,想想都后怕。”他边说边摆了摆手。
“设备投入后对我们所面临的风险有保障,我们就敢选择高档一点的品种养殖,有技术后盾支撑,我们会有信心些。”老马指向身后的鱼塘,“现在桂花鱼的市价50多块一斤,这里大概能产三万斤左右,养贵的鱼才有盼头。”其实,养殖户不仅有信心养殖价值更高的鱼种,而且每片鱼塘投入的鱼苗更多了。“以前只靠经验判断水质好坏,出问题怕‘殃及池鱼’,最多投一万条鱼苗,现在投入了两万条,整整翻了一倍。”
图:马老板手捧自家鱼塘养的脆肉罗非鱼。奥一新闻摄
马老板现场打捞了一条肥美的脆肉罗非鱼展示给大家看,而他身后的农事微型气象站、深入水里的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还在监测着鱼塘的生态环境,各式数据通过云端上传到手机里,像是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为他的鱼塘撑起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