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出名了。
属于蓝环章鱼的“顶流”待遇,今生是第一次。
南非世界杯,章鱼保罗以100%的准确率预测多场赛果,一战成名。其于2010年去世,享年2岁半。
跟世界杯出圈的“保罗”比起来,我火上了热搜,是因为“真有毒”。
但“黑红”也是“红”,你们最好是能认清我的“脸”。
否则,下一个上新闻的主人公可能就是你。
饭桌上的不期而遇,你们很怕,我又何尝不是。
还有不少和我一样被诱捕误食的朋友们:鳞斑蟹、织纹螺、鹅膏菌、鲜海蜇……
谁不想春节回家,跟爸妈过个好年?
擅长鱼目混珠?
小章鱼有什么大来头
“毒性是眼镜蛇的50倍。”
“高温加热仍难除毒素。”
“目前无解毒剂,误食会导致死亡。”
听着让人闻风丧胆,但说的确实都是我。
只是有几句话,还是得为自己辩上一辩——
蓝环章鱼
第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我的老家,是在日本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太平洋海域,偶尔也会串门到中国东南、华南沿海。
大部分时间,我们都会躲在岩石、珊瑚礁的缝隙里,只有在觅食和交配的时候,才会出来。
都是章鱼同宗,温和内向的性子也大体不差。不同的是,我们的皮肤上“点”了蓝,“套”了环。第一次见的人,多少会有点密集恐惧。
面对猎物,我们会用很强的毒素来麻痹对方,包括河豚毒素、5-羟色胺、透明质酸酶、胺基对乙酚、组织胺、色胺酸、羟苯乙醇胺、牛磺酸、乙酰胆碱和多巴胺等。
其中,名为河豚毒素的危险神经毒素,与你们熟悉的河豚体内发现的致命毒素相同,会使肌肉瘫痪,并导致呼吸或心跳停止。
我们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因为是真“怂”。
但是,你要抓我上刀板、下油锅,咱就另说。
网友在火锅店发现的蓝环章鱼。
第二,我们的存在非过,需要反思的是“怎么上得了你的桌”。
回溯一下这次事件。
1月16日,一名广东网友在火锅店就餐时,发现菜品中疑似有蓝环章鱼,于是发帖询问知名科普博主“博物杂志”,想要验明正身。
随后有深圳网友跟帖,称自己在山姆上也购买了一盒冷冻小章鱼,发现里面有一只身带蓝色圆环,疑似为蓝环章鱼。
两件事情叠加,我们上了热搜。
事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快速启动现场核查工作,调查情况将持续通报。山姆方面也回应,原料从进厂加工,到成品出厂销售,每道工序严格筛选,保证不存在我们的身影。
庆幸的是,没有伤到人。不然这个年,我们也过得不安。
那么,我们究竟有没有可能出现在超市货架上?
漏网之鱼,确有这个可能。
“蓝环章鱼在中国南方海域中的岩礁区或者珊瑚区都有所分布,和普通章鱼生存领域有重合,有被渔民误捕的可能,但其花纹容易辨认,渔民或商家应将其挑出来。但数量少,通常不易被捕捉到。”
这也不是我的一面之词,而是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郑小东盖过章的。
年夜饭
第三,误捕误食,于你于我,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据公开资料显示,像我们这样一只蓝环章鱼,体内携带的毒素足以在数分钟内一次杀死26名成年人。
但自1960年以来,实际上并没有任何伤人致死的记录。
这并不代表你们可以掉以轻心。
误捕误食,拉拉肚子倒还是小事,但认不出我们蓝环章鱼的代价,有谁承受得起?
记住一点——
圈儿多的不能吃!
如果不慎被咬,第一时间按住伤口并辅以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急救必须持续,直到伤患恢复到能够自行呼吸的状态为止;即使伤患已无反应,也应立即且全程施以循环辅助。
总结陈词——
有关食品安全,普通人要学会识别,产业链条要合规、市场监管要到位,缺一不可。
“舌尖上的年味”
今年能安心吗?
事实上,每年因为误捕误食惹出的祸端真不少——
在北京、广东都出现过因误食福寿螺导致寄生虫感染的事件;
在云南,每年都会发生数十起误食有毒菌子导致食物中毒的案例;
在东南沿海地区,因误食河豚鱼、织纹螺等有毒水产品而入院的事故时常发生……
“舌尖上的年味”如何守护?
我们为你制作了春节食安“福袋”,保你“袋袋平安”——
你的“年味”,是“呼童烹鸡酌白酒”;
我的“年味”,是“好竹连山觉笋香”。
不管是何种“年味”,吃得安心、放心、开心,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