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花街啦喂!年味又回来了——”
粤谚云:行过花街才是年。大年廿八,喧天的锣鼓声中,阔别三年的越秀西湖花市线下“回归”,自然成为广州人的头等大事。消息传开,迅速登上微博同城热搜。全省各地也相继进入“节日模式”,花市、庙会、灯会、文创市集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为南粤大地披上富有“年味”的新装。
新岁伊始,全国文旅产业暖意渐浓,“供需两旺”的市场催生出不少文旅消费新模式与新场景:虚拟现实技术的赋能使“元宇宙花市”成为现实,国潮IP的植入开拓“沉浸式”体验文旅爆款,活色生香的“村晚”也让“人间烟火气”重返乡村。海内外多个演出团队也在新春前后陆续登陆广东,为演出市场带来一股暖流。
春节前夕,南方日报记者走访省内多处文旅活动现场,并专访多位文化产业专家与业内人士,感受新年文化市场的新气象。
民俗活化
打造“永不落幕的新春花市”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岁华。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随着兔年新春的临近,渐浓的年味再度唤醒清代《羊城竹枝词》的记忆。波光粼粼的荔枝湾上,渔舟唱晚,花舫飘香。大年廿七(1月18日),位于荔湾湖公园的水上花市重新亮相,身着汉服的网络主播泛舟湖心,再现历史悠久的水上鲜花交易场景。
逢年过节,逛永庆坊已成为潮流达人的新时尚。连日来,永庆坊“西关民俗嘉年华”热闹非凡。粤剧艺术博物馆涌边沿途开设非遗文化市集,广绣、泥塑、榄雕、剪纸、粤剧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备受欢迎。在市民游客共同见证之下,现场还举行了气氛热烈的“开油镬”仪式,在浓浓的“烟火气”里迎接新春的到来。
两年前,“春节(行花街)”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素有“百年花市”之称的越秀西湖花市重开的消息传出,就被不少“老广”列为春节“打卡”的首选地。为展现广州的文脉传承,迎春花市主牌楼还“复刻”了五仙观内的“岭南第一楼”,通体朱砂色的城楼分外“吸睛”,引来无数游客拍照留念。
越秀西湖花市除夕夜的热闹景象。南方日报记者 石磊 摄
广东省社科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庄伟光观察到,传统花市重新回归,更加注重“以花为媒”挖掘广府文化基因;而层出不穷的多元化、场景化、个性化非遗体验空间,也让更多年轻市民、外地游客、以及来穗定居的“新广州人”,深度参与广府民俗活动成为可能。
行花街,看年画,赏非遗。与越秀西湖花市为邻的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换上了橙桔色的“春节限定新装”。在“行运到花街”新春主题展览上,非遗街区变身“流动博物馆”,与广东省博物馆“年画里的中国”主题展览“梦幻联动”。主题橱窗以广府年俗为主线展示非遗项目,来自全国各地的传统年画点缀其间,共叙国人新春故事。
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非遗街区与中国联通合作开发的“元宇宙非遗街区”同步开放。“未来,非遗街区还将与全国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非遗馆联动,对中国43项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IP进行文创与数字化成果转化,为市民打造一场‘永不落幕的新春花市’。”她补充道。
纵览全省各地,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也为乡村振兴插上文旅翅膀。广州市文化馆采用4K超高清摄像技术,将村民们自导自演的“乡村村晚”传送云端,带领观众“云游”各区10个特色乡村小镇。江门赤坎、梅州丰顺、东莞横沥等地,纷纷推出非遗文创集市、文旅推介大会、“牛人游牛镇”等文旅活动,迎接四方来客。
“乡村的春节文旅活动不但有助吸引游客,也让久在异乡的游子切身感受到家乡的改变,增强乡村的文化凝聚力。”庄伟光认为,文化产业是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各地应以新春为契机,通过资源整合、创新赋能和技术赋能叠加效应,在乡村培育出更多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与新场景。
科技赋能
沉浸式体验“元宇宙”国风浪漫
“潮文化”春节市集、穿越唐朝“千灯会”、“元宇宙”里的花市……这个春节,除传统花市外,散布于广州城中的各种创意市集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粤味”年俗也被开发出越来越多创意“新玩法”。
步入一方东山文化创意园,年前推出的“春日行大运”花街主题活动人海如潮。一座高达7层楼的“立体花街”刷新着游人对迎春花市的认知。广东省商业集团园区运营事业部总经理冯少筠介绍,与传统花市相比,“春节行大运”更注重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社交性。舞蹈快闪、音乐表演、插画展览、原创礼品、创意美食、露营煮茶……沿着用各式花卉和新春祝福装点起来的“彩虹楼梯”步步高升,游客们每到一层都能发现不同的精彩。
正佳广场大唐千灯会现场。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 摄
随着“烟火气”回归,年轻人重新成为创意市集的消费主力。与疫情前相比,一方东山的人流量目前已恢复将近九成。又举东山原创品牌负责人、市集策划徐玉妍认为,年轻人不但需要节庆氛围,还要找到他们的“消费点”:“比如,我们在‘抽签祈福’里,就将NPC的快闪祝福作为奖品,让年轻人在体验传统习俗同时,获得一份惊喜感。”
夜幕降临,各式金鱼灯组成一条百米长廊,阵阵击鼓声中,游客们换上华丽的唐朝汉服,走向灯火通明的活动现场,从盛唐“穿越”而来的名流鱼贯而入……别开生面的“大唐千灯会”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活动贯穿小年夜、大年夜、元宵节,集合国潮、诗意、浪漫、艺术等多种元素,祈福灯会、国潮市集、汉服游园、唐朝点妆等项目都深受游客欢迎。
正佳广场大唐千灯会现场。南方日报记者 王涵琦 摄
由郑州歌舞剧院创编的舞蹈《唐宫夜宴》,素有“国风顶流IP”之称。《唐宫夜宴》导演与原班舞者团队的专程加盟,也成为“大唐千灯会”的点睛之笔。时代文旅营销战略机构董事长兼首席顾问熊晓杰认为,“大唐千灯会”呼应年轻消费者流行的“国风复古”消费体验需求,“‘一切皆文旅’,文化IP也要与消费场景和消费者角色深度融合,才能产生爆款的效果”。
往年举办“云上花市”积累的丰富经验,也赋能今年传统花市满满的“科技感”。通过5G移动互联网技术与3D视觉技术加持,“越秀西湖元宇宙花市”正式上线。市民可以“云端”漫步千年古道,参加有奖诗词、猜灯谜、广府知识问答等活动。以VR、AR、虚拟直播等技术搭建的“广府庙会元宇宙”,也在近期正式推出。网上逛花街、赏花市、买年花、办年货,将成为“老广”不再陌生的年俗新体验。
“毫无疑问,潮流文化、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的不断融合,将成为未来文旅消费的热点。”熊晓杰认为,随着消费者对生活美学品质要求的提升,文旅活动也将更加讲究设计与科技元素的融入。他期待,广州可以积累新春文创市集的经验,常态化打造类似西安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IP,为市民带来既有科技感、又有时尚感、更有传统文化价值的文旅体验项目。
好戏连台
演出市场复苏感受“春江水暖”
“Livehouse回归了”“终于打卡心心念念的‘小酒馆’”“大剧院演出开始啦”……2023年新年伊始,全省演出市场就洋溢着一片洋洋暖意。朋友圈、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留言里,剧迷们纷纷晒出自己新年观看的第一场演出,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从票房销售情况来看,我们已经能感受到观众回归的热情。”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介绍,1月6日,由阿云嘎等多位实力派音乐剧“大咖”加盟的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登陆广州,场场爆满,为剧院观众回暖掀起一波小高潮。
今年春节过后,一大波重磅好剧也即将接连上演。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中文版重新定档;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红楼梦》相约2023女性艺术节;广交年后首演007电影音乐会开售……各大演出场所接连公布的开票信息令人目不暇接。本地院团新剧目《一千零一夜》首演、刘敏涛主演的话剧《俗世奇人》、唐诗逸编导的舞蹈剧场《如见》等剧目售票情况,同样拉满了业界的期待值。
《阿波罗尼亚》剧照。受访者供图
商业演出走在市场一线,更能感受到“春江水暖”。1月13日,年前演出还没结束,环境式驻演《阿波罗尼亚》广州2月份的场次就已正式开售。“演出售票情况回暖得很快,我们去年12月复演之初售票率才仅有48%,今年1月份就回升到80%。”该剧广州项目联合制作人林明翔告诉记者,目前虽然距离之前平均九成的售票率仍有差距,但日渐升温的市场让人“暖心”。
“我们与短视频平台签订了合作,年后会扩大广州本地及周边城市的宣传,吸引更多大湾区的音乐剧爱好者来观看演出。”林明翔说,团队还将通过邀请上海原卡司到广州演出、策划节日返场活动等方式刺激消费。
还有更多好剧“在路上”。1月13日,开心麻花爆笑舞台剧《飞谎腾达》广州组在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进行了两场试演,拉开了2023年开心麻花广州演出的序幕,高分音乐剧《求婚女王》、经典舞台剧《乌龙山伯爵》都将在接下来两个月陆续上演。
《飞谎腾达》剧照。受访者供图
试演现场,与广州舞台久别重逢的演员们情绪高涨,接连抖出的包袱引得现场400多位提前“尝鲜”的观众捧腹大笑。导演李依洋透露,作为开心麻花广州首次复排的舞台剧,剧中角色“邦妮”的一段方言台词特别选择“广普”演绎,这是团队为广州观众特别设计的小巧思。
海外剧目和演出的回归,也在今春备受广州观众期待。此前星海音乐厅就公布了25周年演出季的预告,将在2023年由首发25位中外名家带来连台好戏,钢琴名家布赫宾德、管风琴界赫赫有名的松居直美、辛东一等国际顶尖的演奏家和顶级歌唱家都将越洋而来,为观众呈献音乐华章。
“市场复苏和国外剧目引进,对本土剧目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何鹰认为,国外演出团体和剧目的引进,将从选题、创作、演出、营销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本土剧目创作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从而提升观众的审美与消费品质,“只有在这样的竞争中,才能助力演出市场更丰富、繁荣,带动观众的全面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