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香港全面取消“口罩令”,市民在室内、户外,以及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时均无须佩戴口罩。新冠病毒是否消失了?对于内地而言,有专家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会在3-5月份到来,我们该如何保持足够的免疫力对抗新冠病毒?记者采访多位感染科专家,了解新冠流行情况及应对措施。
病毒依旧存在,新冠感染可累及全身器官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邢铭友教授表示,感染率下降并不是指病毒变弱了,实际病毒在我们生活中还是存在的。从病毒学的角度和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阳康”后体内抗体水平会维持3到6个月比较高的峰值。有专家预测,第二轮感染高峰可能会在3-5月到来,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有肿瘤或者是透析做过移植的这些患者仍需预防加强防护。
新冠病毒感染可累及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全身。统计结果表示,这种多器官受损的情况在女性和中年人中更常见。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谈到,新冠后遗症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症状种类多样,发病率高,需引起关注。需警惕新冠后遗症,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规避发生后遗症风险。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卢洪洲
关注高危人群,尽早干预治疗
未来我们可能将面临第二波感染高峰,如何避免二次感染以及有效预防新冠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是目前临床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大于65岁,尤其是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者;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以及免疫功能缺陷患者、肥胖(体质指数≥30),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重度吸烟者等都属于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
这些人群进展为重症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数倍,病死率也因此大幅提升。卢洪洲建议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一旦感染,患者应遵医嘱,及时抗病毒治疗。而如果发现阳过之后长时间不转阴,建议增加一到两次抗病毒治疗的疗程,一个是避免传染他人。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是减少新冠病毒对身体的损害。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黄絮教授指出:“推荐重症高危患者在发病5天内,使用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等药物开展抗病毒治疗。同时,抗病毒治疗时需要特别关注的联用药物包括他汀类降脂药、新型口服抗凝药、抗血小板药物、镇静催眠药、钙拮抗类降压药、前列腺增生药、免疫抑制剂、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唑类抗真菌药、沙美特罗等。”
新冠防控“关口前移”
新冠防控“关口前移”的概念,多次在权威指南中被提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迟春花教授说,想实现防控“关口前移”,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作用,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地区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控。新冠病毒基层诊疗方案中,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药通过直接抑制病毒复制来清除或抑制病毒,减轻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最终降低住院和死亡的风险。它的特点是口服,比较方便,在医院、社区、诊所、门诊都可以使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迟春花
多位专家建议,对于容易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高危人群,需要在发病5-7天内尽早使用小分子口服抗病毒药等药物开展抗病毒治疗。因为病毒刚进入人体、刚开始复制的时候使用药物干扰病毒的复制,能够减轻病毒的载量,进而减少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再加上自身的抵抗力,就能减少它向重型、危重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