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光明出实招

2023-11-29 08:23来源:深圳光明编辑:王河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光明科学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更加积极的“新”举措、更加开放的“新”姿态、更加有效的“新”思路,不断打造区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新优势,奋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转化为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的生动实践。

以更加积极的“新”举措

引聚天下英才

抢抓海外引才机遇期加速聚才

在深圳率先推出海外引才伯乐奖,激发用人主体和社会力量引才积极性,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海外科技人才、海外工程师等高精尖缺人才,首批资助35家单位,涉及奖励金额近700万元,推动海外人才项目申报量同比增长363.2%。

发布深圳首个区级“急需紧缺人才目录”,涵盖31个重点产业子类和175个关键岗位,面向全球发布招贤令,两届“万名博士聚光明”活动吸引200余位博士人才参加,签约率达80%。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将用人单位以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范围。

突破常规引进顶尖人才

率先实施“一事一议”面向全球引进战略科学家,提供科研经费、团队支持、生活保障等一揽子“政策包”,给予最高1000万元自主支配科研经费支持,战略科学家引进的学科带头人等人才无需确认,直接纳入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范围。设置专项服务包,支持顶尖人才以项目合作、人才共用等形式参与科学城建设,支持设立院士工作站、以国际大奖得主姓名命名的实验室(工作站),给予100万元的设站资助。

目前累计20余支院士团队入驻光明科学城,推动近50个项目落地。

全面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加大人才发展投入,人才投入的一般预算比例从1%增长至3%,增长近3倍,到2025年预计资助总经费将超过5亿元。

设立“人才贷”“惠青贷”,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总体授信额度高达5亿元。

强化与曼彻斯通等国际学校合作,为光明科学城外籍子女提供“百人千万”专项奖学金保障。

累计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逾3.7万套,“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开工建设筹集公共住房4万套,保障性住房体量全市最大,确保人才来光明住有所居、居有所安。

率先建设国际人才驿站,首批供应160余套,为短期研学、交流、实习的人才提供拎包入住短租服务。

以更加开放的“新”姿态

全方位激活人才动能

面向全社会开放用好用活人才

探索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率先对大科学装置建设运维工程技术人才、技术经纪工程技术人才开展人才职称自主评审,支持用人单位自主设置技能岗位等级,开发制定评价标准规范,目前已在华星光电等3家企业试点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300余名人才脱颖而出。

编制“人才服务分类标准”,授权经认定的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领域企业试点开展用人单位自评人才,经用人单位自主评价的人才,赋予“人才码”,可享受相应层级人才服务。支持人才学历提升,鼓励重点领域工程师攻读更高学位、技术经纪工程技术人才取得更高职称,给予奖励。

面向国内开放

推动粤港澳人才融合发展

开展“湾区院士光明行”活动,9名粤港澳院士专家现场与光明区达成建设联合实验室和联合培养、引进人才等4项合作意向,推动光明科学城高校、科研院所与港澳高校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目前累计联合培养博士人才28人,深圳理工大学(筹)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合作项目系全国首个深港博士后联合培养项目。

探索“多站联程”海外引才新模式,联合北京怀柔、合肥滨湖、东莞松山湖等地科学城代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召开座谈交流会,力争把科学城打造成为海外高精尖人才回国“第一站”。

面向国际开放

加强全球人才交流合作

针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编制脑科学、合成生物学领域高精尖缺人才清单,全球400余名人才纳入该清单,将通过“清单引才”。

高标准高规格举办光明科学城论坛·2023、工程生物大会、脑前沿产业大会信息峰会和新材料峰会等国际化赛会,承办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系列赛事,吸引千余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光明研学交流,吸引国际人才的“金字招牌”逐步打响。

加快天安云谷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高标准国际医疗中心已投入使用,贝赛斯国际学校加快建设,补上了科学城无国际学校的短板,设立深圳首个区级外国人就业居留事务服务中心光明工作站,近距离为400余名外籍高端人才服务。光明科学城以便利高效、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环境,让人才“流量”变为“留量”。

以更加有效的“新”思路

夯实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以最优政策支持基础研究

发布深圳首个“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培育行动”,形成了全市最优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政策。

引进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投身基础研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光明科学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揭榜挂帅,给予最高350万元资助,为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才备好“暖板凳”。

给予进站博士后资助,延长博士后科研资助期,支持出站博士后继续承担在站项目的科研工作,给予最高106万元资助。

目前已支持青年科技人才370余名,涉及资助金额3800万元。累计培养博士、博士后人才超3500余人。

优化机制支持科技创新

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架起了科研与产业的“双向车道”,实现产研双向融合。

近年来,光明科学城合成生物领域后发先至,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有40%落户深圳,而光明科学城集聚了其中近80%。建成深圳首个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2022年度,发明专利授权2514件,同比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

探索“72小时创新极限挑战”揭榜领题新模式,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征集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吸引全球59位青年科技人才、30余名导师参加,形成12项课题成果。

专项培育人才支撑产业发展

为支撑产业体系建设,光明科学城开展高质量组织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持续做大做强产业人才规模。

率先实施光明科学城卓越工程师培育专项行动,鼓励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联合创建“首席工程师工作室”,共建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协同攻关解决工程技术和产业技术难题,助推科技成果高效产业化。

率先实施科技型企业家培育专项行动,引进培养一批面向市场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产业化的科技型企业家,成立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生物、信息、新材料等专业分会,链接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11个科技产业链,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成长,科学城专精特新企业已超700家,2023年同比增长超70%。

开展首届“光明科学城工匠”评选活动,开展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100场,累计培养引进技能人才10万人次以上。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