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深圳宣布年内完成优质饮用水入户供水工程,2025年实现自来水可直饮,有网友评“想想就期待”。然而,临近年末涉及千家万户的多项供水工程却被曝偷工减料,多家建设单位被扣分公示。政府严格监管供水工程,固然让居民安心,但是如何拿出更有力度的监管措施,不让不合格工程启用,让群众喝上放心水,才是釜底抽薪之措。
相关报道:
供水工程是事关千万深圳人的生活质量、生命健康的民生大事,任何细小的安全隐患都涉及庞大的群体。然而,此次公示的信息却显示,部分承建单位不仅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甚至限期整改仍不合格,一笔一笔,让人触目惊心。
以福田区第七期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第六批)为例,施工总承包商在施工中偷工减料,或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含监督抽检、飞行检测发现的不合格原材料、中间产品、构配件及设备、工程实体施工质量、施工安全设施质量);再如光明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 (六期)施工方,对其施工存在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或者整改后仍不合格……
公示扣分被处罚的同时是否应该深究,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的底气从何而来?公示之后,相关企业是否被责令弥补,相关责任人是否受到惩处,今后这类企业是否还能进入市场?
市民高度关注饮水问题,相关部门在官网公示不良行为的同时能否也对涉及的具体范围进行披露,后续采取何种应对措施。面对如此事关切身利益的事件,更详细的披露不仅仅是涉及千万人的健康安全的大事,更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的重要体现。
重大民生工程被排查出不良行为,本身就是良心的“偷工减料”,发现问题之后,谁该担责、如何处理、如何避免,不止步于扣分公示,也是亡羊补牢。
采写:奥一新闻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