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要如何实现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院士大咖们这样建议

2023-12-04 16:04作者:卢若情来源:奥一新闻编辑:黄缤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正驱动新能源模式加速变革。12月3日,在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平行研讨会上,围绕“新能源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议题,中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标准互认

“应对气候变化,没有国际创新和国际合作的话会很困难。”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吴吟表示,中国新能源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核心变量就是要新能源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

2850x1900_656d87ce57624.jpg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吴吟。

国家能源局11月30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4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9.9%,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再创新高。

吴吟认为,风电、光伏等技术比较早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研发和实践,但是规模小、成本高、发展慢。新能源创新与国际合作,中国市场规模大,工程实践多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促进新能源快速发展,新能源成本大幅度下降。目前光伏成本比10年前下降80%以上,中国的光伏成本组件已经下降到1元以下,EPC价格2元左右。去年,中国出口了154GW的光伏组件,为全球减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吟还进一步提出,新能源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要强链补链,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中国举办包括“清洁能源链”在内的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明确表明新能源创新要强链补链、不要断链的态度。

“新能源科技创新充满机遇,但是新能源的国际合作充满挑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原董事长王小康认为,中国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企业“走出去”,实际上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王小康建议,我们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积极推动标准互认,参与到规则的讨论当中,加快形成“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建设”全链条“走出去”的格局。

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认为,2022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9%;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世界市场份额比例高达63%。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中国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链的配套与协作、大规模制造能力、成本管控水平等方面优势开始外溢,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国企业家的立足担当。

李世江指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崛起引起了部分国家的警惕,试图通过限制合作对中国企业进行打压。“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贸易战也不会有赢家,贸易保护主义只会给全球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和损失。”

科技创新:发展新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

“这些年来气候变化、极端天气频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表示,实现双碳目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治理气候危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3200x2133_656d87cededee.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灿。

李灿认为,要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而绿氢、液态阳光、绿色甲醇能够实现交通领域和工业领域规模化二氧化碳资源化转化。他建议,这些技术可以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进,这将是中国贡献全球碳中和切实可行的代表路径,是治理全球气候问题的中国新作为。

国创会碳中和智能化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教授肖炘表示,我国的清洁电力已稳居世界第一,减排效果非常明显,但仍以化石能源为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如何在满足油品需求的同时大幅度减少碳排放?

肖炘认为,要把生物质、煤炭、天然气、油品等能源构建成“智合能源系统”,从而破解能源发展难题。推动“智合能源系统”的建设有三个切入点,一是消纳新能源波动,二是拓展绿电、绿碳的来源,三是以氢气和甲醇实现能源产品的多元转化。

合创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联席总裁、上海交通大学-合创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联合研发中心副主任杨颖认为,经过15年的积累和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未来,B2G及其延伸场景,将是汽车行业实现差异化竞争发展的重点之一。

杨颖表示,如果新能源汽车只考虑其能源消耗和维修保养方面带来的成本优势,全生命周期内电车仅比油车有3%的优势,但是如果充分挖掘车载电池的B2G能力,将其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在用电波谷充电、波峰反向售电,可以充分挖掘电动汽车电力潜力,实现全生命周期较油车16%的成本优势。

对于新能源技术创新,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咨询委员、原国土资源部调控和监测司司长刘随臣从管理创新方面提出三点意见:一是推动产业链技术创新,加大供给侧和需求侧技术创新的研发力度,可设专项资金,利用金融工具鼓励和支持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原料的替代,扩大供应渠道,实现资源的多元供应。二是扩大再生利用,制定相应税收支持政策,鼓励再生资源的回收、分类和再利用,同时提高环境和安全的效率。三是多渠道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梳理和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条例,为“走出去”和“引进来”提供公平市场环境和制度保障。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卢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