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仍流行,检测试剂热卖,有企业发声反对恶意囤积

2023-12-05 13:45作者:林诗妍,刘婕来源:奥一新闻编辑:南都号

连日来,关于“流感”“支原体肺炎”等讨论持续不断。分析认为,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持续上升与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叠加有关。

伴随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时期,对多种病原体进行快速检测的手段受到关注,当前检测试剂储备是否足够?销售情况如何?近日,记者走访多家线下药店,并对检测试剂的线上购买情况进行了解。

图片

药店新进一批流感病毒抗原检测试剂

检测试剂需求量大增

线上平台支原体感染检测试剂月增超10倍

目前,我国呼吸道检测产品主要包括核酸、抗体等检测方式,覆盖甲/乙型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多种病原检测,产品品类包括单一病毒检测和多项病原体联检。

记者在广州珠江新城一药房走访时了解到,目前店里有售卖肺炎支原体自测试剂盒和甲型流感抗原检测试剂盒。“肺炎支原体自测试剂盒49.8元一盒,目前店里只剩下一盒了,甲流抗原38元一盒,还有很多,这两种试剂最近都有很多人来购买。”店员介绍道。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最后一盒肺炎支原体自测试剂盒已售完。

图片

药店药物储备情况。

而在其他药房的走访中,多数店员反馈并未准备检测试剂盒,仅有少数年初储备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

在京东买药平台上,记者发现一家药店月售甲、乙型流感病毒检测试剂盒达54单,而呼吸道三联检试剂盒有24单;

图片

京东购药平台。

在美团买药平台,各类呼吸道检测产品销量火爆。甲、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月售均为200+份,不少产品显示仅剩1份、2份。

图片


美团买药健康指数显示,11月呼吸道检测试剂的需求量高增,其中支原体感染检测试剂月增超10倍,流感支原体三联卡月增超16倍。

有企业发声明称严禁呼吸道试剂恶意囤货

记者留意到,近日,有检测试剂企业发布严禁呼吸道试剂恶意囤货的声明。12月1日,英诺特发布声明称,公司研发生产的甲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及肺炎支原体IgM抗体等体外诊断检测产品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公司一直要求各合作单位严格按照协议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合理合规制定销售价格,严禁恶意囤货、大幅提高价格、破坏产品完整性、无证经营等违规行为。

图片

企业声明 图源:企业官方微信

英诺特方面称,如有合作单位违背或超出与公司签署协议的约定范围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从事经营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未取得经营资质进行销售、超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适用范围进行销售等行为,因此产生的一切不利后果和法律责任均由其自身承担,与公司无关。公司一经发现此类行为,将有权停止供货,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据了解,英诺特是国内呼吸道常规检测布局较全的企业,曾在10月18日的投资者调研会议上指出,“目前公司是拥有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的2家厂商之一,肺炎支原体的大规模流行会加快公司2022年新上市的产品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的入院速度。”

专家提醒:

检测的病原体种类多,病情并不一定就严重

据中疾控监测周报,2023年11月13日至11月19日,全国流感样病例(ILI%)超过2020-2022年同期水平。南、北方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持续上升,两者哨点医院报告的ILI%分别为6.4%、6.2%,均高于前一周的5.5%、5.0%。而此前三年同期的最高水平,仅分别为3.7%、2.8%。

美团买药健康指数显示,从地域看,流感“症状”已经从北向南呈现了多地高发的特征,本周济南甲流、支原体感染搜索次数增幅全国第一;青岛玛巴洛沙韦片的搜索增长了17倍,相关药品及病症的搜索量、问诊量均在持续增加。“我们和各地连锁保持密切沟通,会保证药品供应,提醒大家先问诊或咨询药师后再用药,不要盲目购药用药。”美团买药有关负责人提示。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12月2日举行的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根据监测,目前流行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均由已知病原体引起,都有相应的成熟治疗手段,未发现新病毒或细菌导致的新发传染病。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李华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流感、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等均为急诊中较常发现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病原体叠加感染在儿童患者中比较常见。他表示,并非所有儿童患者都需要进行病原体检测,尤其是多种病原体检测。

“呼吸道疾病导致的咳嗽、发烧、咽喉疼痛等症状具有相似性,大多数就诊儿童属于轻症,只需对症服用药物。”李华东说,如患者症状未得到改善,持续发热、咳嗽加剧或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诊,由临床医生根据病症判断后进行某种主要病原体检测。多种病原体检测成本较高,即便获取检测结果,在实际治疗中,也会以主要致病的病原体针对性开展治疗,临床上并不是检测的病原体种类多,病情就一定更严重。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刘婕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