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变•光明①│从综合型厂房到“工业上楼”,这个园区经历了什么?

2024-04-18 18:09来源:南方网编辑:王河峰

“工业上楼”通常指多层厂房,也被称为“摩天工厂”,让深圳的城市产业空间,有望从“存量”变“增量”。

一条光侨路,将招商局智慧城分为了A、B区和C区。建筑物的形态、高低背后,实际上暗合了产业空间市场需求的变迁。从早期综合型研发厂房,到新一代生态型、智慧型、“工业上楼”厂房,招商局智慧城历经了4代产品迭代。

招商局智慧城

满足高新科技企业轻型生产需求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业内耕耘多年,招商局智慧城较早感受到来自市场的“工业上楼”需求脉动。

2010年,招商局光明科技园第一批产品上市,也就是如今的A区低层建筑。

招商局光明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小龙介绍,“工业上楼”要考虑到层高、承重、货运条件以及三废处理等多个方面,“早期光明片区的高科技企业较少,我们的厂房也以通用型居多。近年来,光明区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光明科学城落地建设后,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生产、实验空间的品质需求有了明显提升,这也倒逼我们以‘工业上楼’以及‘垂直绿化’设计理念,满足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高新科技企业的轻型生产需求,打造GMP洁净实验室,兼具现代化外观形象,人性化硬件配套。”

据介绍,招商局智慧城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目前已建成面积51万平方米。C地块一期项目就完全按照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的需求,具备5.4米层高、承重3吨的货梯、配套污水处理设备等,2022年刚一入市就大受欢迎。2023年底,园区又开工建设17层楼高的A5栋,计划2024年8月份封顶,明年5月份入市。

“作为产业园区,我们要跑好自己的时代接力棒。未来我们还将不断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做好产品的开发,打造成‘工业上楼’的标杆项目。”付小龙说。

园区发展与时代需求双向奔赴,招商局智慧城的成长历程与光明区的经济发展轨迹同频共振。

园区企业

2023年,光明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526.64亿元,同比增长9.0%。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较全市增速高3.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近60%,规上工业企业超1900家。

精准助力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

从一开始,招商局智慧城就瞄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四个方向。如今园区集聚效应初显,四大产业占比接近80%,其中生命健康产业占比37%,智能制造产业34%。入驻企业有300多家,国高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15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近40家。

助力园区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

落户招商局智慧城的深圳上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上泰生物”),是一家集新型高端体外诊断试剂(酶生化、免疫比浊及化学发光)、生物原料和仪器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医疗解决方案于一体的创新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园区有点像大学校园,功能非常齐全。” 深圳上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小茹说。

同样落户招商局智慧城的深圳市美思先端电子有限公司(下称“美思先端”),拥有洁净厂房7000平方米,各类先进设备200余套,集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营销、终端应用等多个产业链环节于一体,是MEMS传感器与精密光学设计制造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自主研发和发布的国内首款红外热电堆阵列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智慧家电、汽车电子等领域。

美思先端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企业初创期,除了资金压力以外,行业资源也是稀缺资源,“我们刚刚来到招商智慧园、扎根光明时,就马上有一系列行业资源可以给对接,我们扎根的信心更强了。”

据介绍,招商局智慧城不断整合企业、产业、城区发展所需的空间、环境、政策、资本、科研、人才、国内外产业链等关键资源,增强园区的服务能力。园区设立若干支产业基金,涵盖种子、天使到中后期投资,形成对园区企业的全周期投资链。企业入驻园区后,可以享受专项租金补贴等政策,同时还有配套公寓、创业辅导技术交流等各类服务。

如今,园区还集聚区域生命科学产业资源及优秀企业,共同搭建实验平台及共享医疗器械,打造区域标杆化专业园区,服务生命科学相关企业在园区实现加速发展。

“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建设大概20万平米的产业空间,另外一方面将进一步强化专业服务,更深度更精准助力园区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付小龙说。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