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是产业,关键在项目。
从越来越多的“工业上楼”项目涌现,到“一栋楼就是一条链”的产业集聚,再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新型产业社区崛起,光明区通过打造连片专业化园区载体,实现“向天要地”,促进全区产业集聚,让工业经济体量剧增与产业空间紧缺这对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得到了破解。
从16楼到11楼,垂直物理距离仅20多米。
但对于深圳市绚图色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绚图色彩”)和深圳市特新界面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特新界面”)来说,却是75%以上的协同效率提升。
中试基地
绚图色彩是一家由多名留美博士共同创建,从事环保水性特效涂料、新型纳米材料及其它环保水性产品研究的高科技新材料企业。特新界面依托纳米微包覆、增材制造、芯片等技术,其柔性印刷电子技术在国内外均处于领先地位。
这两家入驻光明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以下简称“中试基地”)的企业,为了攻克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板异质结低温导电银浆技术,联合中国科学院团队,三方构建了“铜粉—银包铜—银浆配方—涂覆”产业链创新产品联盟,“集团军作战”拿下大型央企国企订单。
“一层一企,左办公、右中试”,在中试基地,让企业喜爱的不仅是空间的专业性、适配性,还有这种“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链,产业园就是生态圈”的产业生态。
让“十年磨一剑”
变成“六年磨一剑”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
当下,随着全球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升级,新材料产业作为其发展基石,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拓展,产业规模逐年持续增长。
中试转化是推动新材料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必经环节,旨在形成高可靠性、高稳定性、高性比的材料产品,占到整个科技成果转化历程的60%。
“一个新材料企业的估值,有两个4倍点。第一个点就是中试成功后,估值会翻4倍,这是国内外已经验证的规律。第二个点就是拿下国际大客户订单。这是两个最陡峭的成长点。”绚图色彩创始人林海晖说。
事实上,资本对中试成功的认可,背后是新材料行业残酷的产业化成功率。
林海晖解释,实验室研发的技术,最终能够走到产业化的概率只有1%。但经过中试之后,概率提升为四分之一,“中试验证的不是技术先进性,要验证稳定性、可靠性和性价比。这三个维度只能在中试阶段验证。所以中试被认为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如果不做,我国就很难突破关键核心材料。”
柔性印刷
没有中试就无法得到市场认可,但要实现却困难重重。
“中试车间建设成本巨大。”林海晖以一家1000平方米的新材料企业需求为例算了一笔账,如果自建中试厂房,设计建设合规中试车间费用需2万元/平方米,以及500万元企业环评费用,也就意味着企业要投入2500万元成本。
创业多年,林海晖见证了不少创业同路人倒在了半路上,“很多创业的人,都是有梦想的人,最后梦想灰飞烟灭,主要原因是无法走到产业化这一步,资金就已经耗尽了。”
在中试基地,这些企业的“烦心事”变成了“不是事”,新材料企业也将从“十年磨一剑”变成“六年磨一剑”,大大提高产业转化的效率。
作为全国首家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中试基地占地面积约9600平米,总建筑面积44480平米,2022年7月投入使用。
在这里,有新材料中试转化需要的专业化产业空间,包括层高(4.5米以上)、承重(750公斤以上)、三废处理、园区整体环评等综合配套,可以大幅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投入成本,直接实现“拎包入驻”。一家1000平方米面积需求的企业,可以节约2500万元成本投入。
凭借优越的专业性能,中试基地创造了24小时实现招商和产业聚集“双百分百”(园区出租率100%、新材料产业聚集100%)的战果。目前,已经引育16家新材料专精特新企业,其中13家企业已实现亿级估值及千万级以上融资。
关键材料的突破
在于供应链的突破
在奇妙的微观世界,氧化、还原、酯化等化学反应,能合成出特定的材料结构和性质。
对于落户中试基地的企业来说,产业链互补、交流合作,也激发出了彼此间的“化学反应”。
下一代太阳能电池板异质结低温导电银浆技术就是这种“化学反应”的产物。
“当时我们有了银包铜本体,但是缺乏浆料技术和柔性印刷技术。后来我们找到了有这两项技术的企业,三方联合创办了特新界面,共同往产业链下游走。绚图色彩又整合了上游中国科学院和鞍钢的资源,共同把铜粉做好。在这条产业链中,每个参与者都有非常关键的核心技术,同时每个参与者都得整合自己的上游。”林海晖总结,单一技术的先进性不代表系统的先进性,“没有系统的先进性,就没有系统的性价比。很多人认为关键材料的突破是材料的突破,实际上是供应链的突破。”
正是由于身处一个系统集成的体系中,特新界面从诞生就跑出了发展加速度。这家成立两年不到的企业,在中试基地有一层楼,包括5个实验室和1个中试生产车间,今年预计创收近1亿元。
上下楼的物理位置,以及上下游的产业位置,让绚图色彩和特新界面实现了高效率的协同作战。
“产品的上下游验证,通常需要三四个来回,耗时要一年。沟通成本非常高。现在大家在一栋楼,有什么问题,可以去现场看,直接解决,效率可以提升75%以上。”林海晖说。
在这种协同效应的加持下,中试基地企业重点聚焦的200多项国家关键核心材料研发及中试产业化,已经实现5项核心材料的国产化替代。
补齐产业化最后一块拼图
如今,随着光明新材料中试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试研究院”)的成立,中试基地“如虎添翼”。
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材料学博士褚鹏飞介绍,中试研究院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深圳重点产业关联核心材料,对接欣旺达、贝特瑞、华星光电、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发展所需,梳理关键卡脖子材料和技术方向,按照“一集群、多团队、串成链”建设中试转化平台,培育孵化新材料专精特新企业集群,支撑我国高端制造业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光明科学城有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综合粒子设施等创新载体,新材料产业体量已经突破1000亿,产业基础扎实,涌现出数家领军企业。我们中试研究院相当于补齐了最后一块产业化拼图。”林海晖也是中试研究院发起人、院长,谈起成立研究院的初衷时如是表示。
据介绍,中试研究院致力于搭建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中试产线和检测表征平台,也就是除了基地现有的15条中试产线和相关材料检测表征平台外,还将引入新团队自建中试产线和检测表征平台;并通过政府支持建设一批通用型强、投资额度较高的高级别洁净室、中试设备、检测设备,降低初创团队企业运营成本。
在中试基地的一侧,是光明区的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星源材质。由点到面、星火燎原,一块新材料产业沃土正在光明加速形成。
“按照中试基地模式,我们和光明区马田街道、社区股份公司、国企及民营园区共同合作,在中试基地周边遴选1平方公里合适的空间,到2030年规划建设100万平方米专业化园区,共同招引100家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大湾区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褚鹏飞说。
“新材料种类很多,我们选择的都是符合深圳产业发展需求的门类。现在中试基地引入企业基本是光电材料类型,正在筹建的第二栋将聚焦新能源材料,便于楼上楼下协同。”褚鹏飞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