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在第2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即将来临之际,光明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正式发布。
《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从知识产权案件总体情况、知识产权案件特征分析、知识产权审判主要举措、服务保障市场主体的对策及建议、知识产权审判典型案例等五个方面全面回顾、深入分析,集中展示光明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举措及成效。
《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亮点如下:
一、知识产权案件总体情况
据介绍,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光明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790宗,审结655宗。其中,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结案率83.66%,一审服判息诉率92.74%;刑事案件16宗,审结刑事案件7宗,涉及的案由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10宗,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3宗,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2宗,侵犯商业秘密罪1宗;行政诉讼案件3宗,其中两宗案件本院均裁定驳回原告的起诉,另一宗案件裁定准许原告撤回起诉。
二、知识产权案件特征分析
(一)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特征及原因分析
1、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占比高。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共381宗,占全部知识产权案件总量的50%左右。其中,主要类型为涉及娱乐经营场所(如KTV)的著作权侵权纠纷,相关案件共计151宗。
2、商标权权属、侵权纠纷居高不下。商标权侵权纠纷案件占全部知识产权案件总量的36%左右,该类案件的侵权主体多为线上线下终端零售商,主要集中于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
3、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逐步增长。一些企业缺乏正确的竞争意识,为了谋求短期经济利益,采取“攀附他人商誉”“搭便车”等不正当竞争手段。
4、新类型纠纷案件不断涌现。近两年来,光明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中,通过互联网实施的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呈增长态势,例如采用技术手段抢占权利人在百度等搜索引擎上的商业流量、利用爬虫技术抓取数据不正当竞争纠纷等。与此同时,侵权行为证据保全数字化趋势明显,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区块链技术和电子取证平台存储等取证手段普遍运用,与传统知识产权案件证据审查存在较大差异,判断权利边界、责任认定和法律适用难度加大。
5、案件调撤率较高。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光明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有297宗案件以调解或撤诉方式结案,调撤率达46%。
(二)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特征及原因分析
1、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总量较少。2022年5月至2024年3月,光明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6宗,其中2022年受理3宗,2023年受理11宗,2024年第一季度受理2宗。
2、假冒注册商标犯罪为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主要类型,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犯罪呈现逐步上升之势。该类犯罪因违法成本低、利润丰厚、隐蔽性强、查处难度大,故而较为多发,占知识产权刑事案件总量的60%以上。该类犯罪主体主要集中于个人团伙、手工作坊、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假冒商品多为市场热销的名牌产品。为了精准打击该类犯罪,光明法院加强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协作合作,严把案件证据关,取得较好效果。
(三)知识产权行政案件特征及原因分析
相较于民事、刑事案件而言,知识产权行政案件数量相对较少。一方面,行政机关规范执法方面做得比较好,通过少量的行政诉讼情况可以看出,总体上行政机关能依法执法,在行政处罚过程中程序合法,认定事实清楚,处罚得当,违法情况较少发生。另一方面,也说明知识产权权利人对于侵权行为,更倾向于采取提起民事诉讼的手段进行维权,寻求行政救济方式较少。
三、知识产权审判主要举措
(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加大侵权行为制裁力度
共审理侵犯知识产权罪案件16宗30人,涉及犯罪金额人民币768.9万元,已审结案件判处罚金人民币174万元。充分发挥司法审判的引领和导向功能,在民事审判中引导当事人通过时间戳、赋强公证、区块链等方式收集保全证据,提升举证能力。强化刑民衔接,完善“权利审查——犯罪构成要件审查——定罪量刑”刑事裁判思路,切实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
(二)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切实保障当事人诉权
持续优化诉讼服务,全面梳理服务项目清单,开设“一窗通办”诉讼服务,逐项制定标准化工作规程和办理服务指南,不断完善“一次办好”服务水平,努力实现“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案件互联网审判,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打通便民司法最后一公里,以最低的成本化解矛盾纠纷,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障和服务。
(三)建立“三合一”审判机制,提升知识产权审判整体效能
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坚持“刑事管辖与民事管辖、行政管辖相统一”原则,全面建立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组建专门的知识产权审判团队,配齐配强人力资源,实现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专门化、人员专业化、程序集约化。
(四)积极开展巡回审判,构建“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在凤凰街道设立光明区知识产权巡回法庭,巡回法庭分为三大区域,具备开庭、确认、调解、宣传、协同五大功能,为各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提供灵活、便捷的解决途径,提升纠纷解决效力,让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更能精准发力。
积极争取并推动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光明区设立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光明科学城巡回审判点,系全市法院首个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知识产权纠纷可以在属地法院化解,在属地进行二审,基本形成司法程序闭环,初步实现知识产权纠纷不出光明的目标。
(五)加强协作联动,打造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高地
与光明区委政法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光明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意见》,推动前端诉源治理、中端多元解纷、末端质效审判的三端衔接,建立“一站式”纠纷解决通道。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光明监管局签订《关于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的合作备忘录》,搭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仲裁和诉讼相衔接的“一站式”平台。联合区检察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光明监管局、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理清职责分工,打通梗阻环节,优化配合衔接,探索建立全区知识产权联动保护机制。
(六)加大司法宣传力度,提升知识产权审判影响力
结合“世界知识产权日”等重要节点,走进辖区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普法宣传,引导企业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定期进社区公开开庭审理典型案件,邀请辖区企业代表、群众参加庭审旁听,不断增进辖区企业、公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关企业高质量发展。光明法院首次发布《知识产权审判白皮书》,旨在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促进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发展,更好地服务保障大局,助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