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了·光明 | 国家布局再落子,生物制造何以奔向光明?

2024-06-18 18:01来源:南方网编辑:王河峰

去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在深圳光明组建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这是全国第10个,也是生物制造领域唯一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有意思的是,国创中心尚在建设阶段,便已呈现“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效应。5月23日,世界500强企业广新集团布局光明,揭牌成立广新生物智造技术创新(深圳)有限公司。在光明银星合成生物产业园里,这个新邻居距离国创中心不足百米。

“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作为国创中心的总经理,罗巍敏锐地发现,业内龙头企业的汇聚,释放出了一个关键信号——光明区生物制造产业的中心圈层效应,已开始逐渐显现。

国家为何选择了光明?国创中心的落地,对光明区生物制造产业影响几何?又补齐了深圳乃至大湾区生物制造产业的哪一块拼图?日前,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走进光明科学城,一起探寻这里的生物制造产业密码。

“种子选手”出战

生物制造看光明

今年3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生物制造”成为热议话题。

广东省发改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介绍,广东前瞻布局生物制造产业,先后布局建设了合成生物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产业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开放式的创新载体。

生物制造,就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技术生产产品。目前正处于产业爆发前期,并加速向食品、医药、材料、能源等重要领域渗透。

合成生物技术最重要的应用方向之一,就是生物制造。作为底层技术,合成生物已形成了“合成生物+能源”“合成生物+农业”“合成生物+食品”等多种模式。

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概念图。

近三年,全国每两家合成生物公司,就有1家落户广东。

合成生物看广东,广东前沿看光明。

2024年年初,罗巍就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拥有500多家生物制造企业,数量全球第一。中国的400多家生物制造企业中,近300家是初创企业。300多家企业近半来自深圳,而光明聚集了深圳近80%的生物制造初创企业。

深圳是全球闻名的创新之城。某种程度上而言,光明已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发力未来产业的“种子选手”。

生物制造的核心是可持续、绿色发展。今年3月,国家首次把“生物制造”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

这意味,生物制造进入了国家战略布局,而这正是产业驶入高速发展“快车道”的关键前提。

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报告的预测,到2030年,发达国家将转向可再生资源构建生物经济,其中生物制造领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将超越生物农业和生物医药领域,预计贡献率将达到39%。

显然,作为未来高端生物产业的“金钥匙”,生物制造将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竞争的焦点所在,也是世界各国布局抢滩的产业要塞。

“从1-10”

补齐产业拼图空白

全球最大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首个合成生物学院、全国首个定量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依托科学城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优势,光明已在合成生物领域先行一步,在“从0到1”的源头创新阶段,优势凸显、底蕴深厚。

国创中心的落地,将有何影响?

罗巍表示,国创中心不做原始创新,做的是“从1到10”的事情,推动潜力项目进入概念验证、中小试的环节。

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项目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完成原始创新,就像渡过了“幼儿园”阶段,进入国创中心和产业园就好像是进入了“中小学”阶段,在这里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的概念验证,中试放大过程。

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

2021年,刚成立两年的百葵锐生物,进驻到了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一年过后,从孵化器毕业的百葵锐生物搬到产业园中,搭建起近2000平方米的研发和中试基地,实现了4个产品管线的中试验证。

“从产品走到市场,实现自我造血,形成商业的闭环,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百葵锐生物李华珍博士表示,公司目前将进一步推动产业化落地,推动产品走向市场。

目前,国内外的生物制造产业普遍缺乏中试平台。国创中心的出现,有望填补领域空白,整合市场与各类资源,让初创项目高效、快速进入中试阶段。

一般而言,由企业单独建立中试平台,大概需要2-3年时间,以及1000万-3000万元的资金。罗巍认为,国创中心将为生物制造产业的中试环节提供集约化载体,共享企业所需,以规模效应大幅缩减产业成本,“每一家企业都重复做相同的事情,会对时间、资源、人才造成巨大的浪费”。

2.0模式迭代

产业生态有了“连接器”

作为生物制造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创中心的建设,要“边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经验”。

“全部都是未知的,全部要自己去探索。”罗巍表示,国创中心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既要考虑如何完成国家使命任务,还要想办法让自己很好地生存下去,“虽不以盈利为目的,但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

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罗巍。

当前,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创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已迭代为“中心创新、圈层创业”2.0 模式。

“两种模式的本质,都是创新链和产业链间的壁垒打通。”在罗巍眼中,国创中心的落地,将对光明区生物制造产业生态形成重要影响。以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为中心圈层的要素更为齐全,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土壤,孕育更多的产业企业。

搭建好了产业生态的光明,目前还缺什么?

答案是落地执行。

在罗巍看来,虽然光明已经拥有了生物制造产业的“幼儿园”和“中小学”,但还要孵化更多的好项目,吸引更多的大企业。此外,企业发展还绕不开量产的问题——到哪里量产,产品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低成本、要素齐全、生产便利,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国创中心是一个连接器。”罗巍表示,它一头连着政府,另一头连着市场,中间还链接着科研、产业、资本等环节。打通各方资源,对光明区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影响深远。

“产业若要发展良好,开放是必然的趋势。”罗巍期待国创中心的国家级定位,能够成为我国生物制造产业面向国际的窗口,招引更多的国际优秀人才、项目、资金来到深圳。

风口将至

光明准备好了吗?

纵观发展历史,各类产业从诞生之初,到如火如荼发展,均要经历时间考验。

目前,生物制造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培育、生产研发、生产制造周期漫长。产业虽然不会一夜之间就爆发成长,但依旧是未来趋势。

依托科学城各类创新要素高度集聚的优势,光明已在合成生物领域先行一步。

依据众诚智库发布的2022年中国生物经济百强城市榜单,我国生物制造产业城市可划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经济雄厚地区,教育、科研、金融和人才资源聚集,市场经济体系成熟。

第二梯队,是以重庆、无锡、合肥、青岛为主的二线城市,这些地区随着基础环境和要素资源的不断完善,资源虹吸效应不断增强。

第三梯队,则是得益于国家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其他城市,在要素资源支撑方面相对较弱的背景下,积极探索特色资源转化为特色优势产业。

“后发优势意味着,别人看见你走过的路,可以少走弯路,甚至走得更快。”罗巍表示,顶在前方探路,挑战更为艰难。

例如,从中试进入量产的阶段,这实际上并非深圳和光明具有领先优势的地方。在产业空间方面,深圳的辖区面积在一线城市中最小,土地资源最为紧缺。这也迫使深圳和光明走“总部+研发”的道路,寻找高附加值的产业细分领域。

目前,各地正在抢抓生物制造产业新赛道。

在国创中心落地建设的背景下,罗巍认为,光明若要真正让生物制造产业“跑起来”,保持相对先发和领先地位,依旧任重道远。

“每一个产业的发展并无捷径可走。”作为一名扎根光明多年,见证并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在光明崛起的科研工作者,罗巍对此深信不疑。

谈及对未来的期待,罗巍希望国创中心的出现,能够带动光明区走出一批标杆企业,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进而激活一池的产业“春水”。

“一个马化腾的诞生,激励了千千万万后面的创业者,不断地投入互联网产业。”罗巍认为,生物制造行业同样需要自己的“马化腾”,他也期待国创中心的建设,能够加速更多的行业标杆涌现光明。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