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专章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惟创新者能致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如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连日来,奥一新闻走访调研发现,广东各地区各部门谋新策、出实招,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抓住关键重点,强化协同联动,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广东力量。
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在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广东,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发展离不开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广东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各方面人才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充分释放了人才红利。
01
疏通机制梗阻,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通道
“深圳确实是一个创新人才聚集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像我这样做学问的人,也有不少创业、做产业的创新人才。”南方科技大学前沿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国际著名分子遗传学家、植物生物学家朱健康在2023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如是说。
朱健康认为,在吸引人才方面,深圳已经做得比较好了,还要继续从世界各地把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不光是从全国各地,吸引过来之后,要给予必要的支持,把人才用好。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2023年,深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使用、服务等方面提出30条意见,用实际行动打造让人才激情迸发、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深圳的人才发展变化,是广东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为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发展,广东曾支持个体经济发展,成立全国首家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孵化技术市场,创造人才流动和技术交换的条件,进行了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20世纪90年代,珠海在全国率先出台百万重奖科技人才的政策,产生了巨大反响,其他地区随之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广东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
进入新时代,广东持续占据时代发展的制高点,始终把强化人才战略放在首位,以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政策吸引全球创新人才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新一轮“孔雀东南飞”。
2023年10月,《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从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四方面提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努力把广东打造成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聚集高地。
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2024年)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提到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坚持人才引领发展,以科技人才为重点,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我省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02
用好用活人才,完善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
以前,对于广东茂化建集团有限公司生产一线的技能工人而言,取得“高级技师”职称就“断档”了;现在,广东全面贯彻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他们看到了提升的可能性,在技术攻关和技能突破上更有干劲了。
2017年,周楚杰中专毕业后进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学习,在数控铣床方向刻苦钻研,最终成功登上2022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数控铣项目的最高领奖台。如今,没上过大学的周楚杰,依靠过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为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教师。
在一定时间段内,人才资源是有限的,但在发挥人才效能方面,仍有不小潜力可挖。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广东不断完善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破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因素制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打开了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
譬如,广东梳理机构评估、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有关人才政策事项383项,废止或失效13项;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排查人才信息8000多条。在此基础上,广东坚持全覆盖和抓重点并举,建立完善新的标准体系,全面完成27个职称系列改革,出台各系列和专业类别60个职称评价标准,形成不同行业的具体评审标准,开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业态职称评价。
此外,广东建立职称评审“两目录、一清单”制度,向300多个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下放职称评审权;推动向珠海、中山等下放一批专业副高级职称评审权;为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构建集招生、培训、评价、就业、提升于一体的“产教评”技能培训生态链,首批63条“产教评”技能培训生态链,吸引3170家生态企业、432家院校参与。
今年,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于7月1日起施行,从加强培养、完善使用、规范评价、促进激励等方面作出规定,推动构建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具有广东特色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了广东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03
加快创新步伐,聚力打造优质人才生态圈
管延安,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整整5年安装了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海底沉管隧道60多万枚螺丝,误差不超过1毫米,依靠精湛的技艺完成了工程奇迹。
今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颁发。广东有53项牵头或参与合作完成的成果获奖,其中牵头14项、参与39项。“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广东,一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努力形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让自主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从珠江畔的“小蛮腰”到“全球最大高铁站”,从被称为“超级显微镜”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到全球最大江海移动船坞,背后都凝结着技能人才的心血和汗水。
2023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持续排名全国第一。全省研发经费支出预计超 4600 亿元,研发人员数135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超7.5万家、发明专利有效量66.56万件、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2.37万件,管理基金数1.2万只。
广东也有着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和营商环境。广东充分发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制造业发达、市场机制灵活、产业配套完备等优势,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即采取“登记类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公司+创投母基金”的运行模式;首期选定了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4家兼具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能力的科研机构组成大湾区技术(研发)创新骨干网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面向产业需求培育国创中心在孵企业,联合省内创新服务机构等资源,形成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的创新服务链。
当前,全球人才纷至沓来,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广东省人社厅数据显示,目前全职在粤工作院士193人,2023年新增13人;截至去年底,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972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94万人;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97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90万人;研发人员队伍135万人,居全国首位;在站博士后约1.3万人,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有效持证外国人才达4.5万人,省重大人才工程对青年人才的立项比例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