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早高峰开车出门,在德政路堵10分钟是常态,现在可以少等几分钟红绿灯,道路顺畅了,心情也舒畅了!” 家住龙城街道龙福一村的市民谢女士,对家门口道路的变化赞不绝口。作为龙岗中心城的重要道路,德政路(龙福一村段)曾因早晚高峰拥堵、公交站设置不合理、“僵尸车” 占道等问题,成为周边居民出行的 “烦心事”。如今,通过一场 “微改造、精治理” 的民生实践,这条路不仅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更成为龙岗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破解城市交通治理难题的崭新样本。
倾听民声:揪出拥堵背后的 “真问题”
德政路(龙福一村段)呈西南-东北走向,红线宽50米,为双向4车道,沿线串联起龙福一村、龙城小学、龙潭公园、宝能商场等场所,是周边数万居民通勤、上学、休闲的交通要道。然而,随着区域人口增长和车辆保有量上升,这条路的交通短板逐渐凸显,群众投诉也随之增多。
“每天早上8点到9点,路口堵得水泄不通,上班经常迟到”“公交站离路口太近,公交车一停,后面的车全堵死了”“辅道上的‘僵尸车’停了几个月,电动自行车被迫走人行道”…… 在深圳12345“市民热线”“i深圳”等平台,类似的诉求不断传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龙岗管理局梳理群众反馈,结合实地走访和数据监测,很快锁定了三大核心问题:一是道路交叉口布局不合理,红绿灯配时欠佳;二是龙福一村北侧公交站为直线式设计,高峰时段公交车进站易堵塞车流;三是德政路辅道长期有违停车辆,挤占慢行空间,影响骑行并造成拥堵。

公交进站加剧道路拥堵。


违停影响正常行车秩序。
为精准破解问题,深圳市交通运输局龙岗管理局联合龙岗区城管局、龙岗交警大队、龙城街道办事处等部门,开展多轮现场调研,早晚高峰在路口蹲点记录车流、人流数据,最终形成 “一问题一方案” 的治理思路。
精准施策:“微改造” 实现 “大提升”
“路就这么宽,既要保障机动车通行,又要给非机动车留空间,还要照顾公交和行人,必须精打细算。” 市交通运输局龙岗管理局工作人员说道。综合考虑后,德政路(龙福一村段)交通综合治理方案正式落地,通过 “小切口” 改造,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优化路口,打通 “堵点”
针对长兴南路与德政路交叉口的拥堵症结,采取 “空间重构+信号优化”组合拳:通过迁移绿化带部分乔木,利用辅道空间新增西进口和西出口右转专用道,让右转车流与直行、左转车流进行分离。

同时,完善人行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及慢行过街设施,并根据早晚高峰车流变化动态调整红绿灯配时,提升车辆通行效率。
改造后,该交叉口西进口通行能力提升约34%,车辆排队时间缩短一半,拥堵状况明显改善。
迁移公交站,疏解 “痛点”
“公交站不移,堵点永远在。” 经过反复论证,市交通运输局龙岗管理局决定将龙福一村北侧公交站迁移至行政路口东侧,拉开与交叉口的距离。这一调整看似简单,却有效避免了公交车进站对其他车辆的干扰。记者实地走访发现,虽然公交站位置变了,但龙福一村居民出门坐车步行距离变化不大,并未给居民出行“添麻烦”。

龙福一村(北侧)公交站迁移前后对比图。
清理违停车辆,解决 “难点”
针对辅道违停车辆占道问题,市交通运输局龙岗管理局协调交警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通过电话通知、张贴公告等方式,引导车主自行挪车,对逾期未挪的车辆依法拖离;同时在辅道两端增设挡车柱,保障非机动车通行空间,加强路口慢行交通引导,让市民骑行更方便、更安全。如今,德政路辅道恢复了 “慢行属性”,居民骑行再也不用 “绕着走”。


德政路辅道违停车辆清除前后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改造过程坚持“低成本、高效率”原则,未进行大规模道路开挖,主要通过优化现有空间、调整设施布局实现,实际施工工期仅两周,投入资金以养护费用为主,真正做到 “花小钱办大事”。
长效治理:从 “个案破解” 到 “经验推广”
德政路的改造,不仅是一次交通治理的实践,更是龙岗区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缩影。目前,市交通运输局龙岗管理局正在同步开展龙岗区十大拥堵路段的整治工作,在治理过程中广泛搜集了深圳12345“市民热线”“i深圳”APP、局长信箱等各渠道的群众诉求,邀请人大代表、技术专家、社区居民参与“共建共治”;后续将在改造后开展持续跟踪评估,根据反馈情况动态优化细节,同时总结可复制的经验,为全区其他拥堵路段治理提供参考。
“我们还成立了人大代表联络评估小组,请每天走这条路的代表提意见,确保改造方案接地气、真管用。” 市交通运输局龙岗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龙岗区将在全区推进 “十大拥堵点” 整治,通过 “一路一策”“一堵点一方案”持续优化交通环境。
“以前上班要提前15分钟出门,现在能多睡10分钟,这就是最实在的民生改善。” 谢女士的话,道出了周边群众的共同感受。从倾听群众诉求到破解民生难题,从 “微改造” 到 “大提升”,龙岗区用德政路的变化证明:城市治理的落脚点,始终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