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乱停放治理升级,龙华21个地铁站纳入一类严管区

2025-10-30 00:38作者:彭峥来源:奥一新闻编辑:南都号

自8月以来,龙华区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系统治理行动持续深化成效显著。各街道通过积极落实“科技支撑、规则引领、精准治理”工作思路,累计规范挪移电动自行车超6万辆,重点区域的“车满为患”局面得到显著改善。

如今,治理范围全面扩展,龙华区21个地铁站已全部纳入一类严管区常态化管理,标志着龙华在电动自行车治理上迈出新阶段,为城市交通秩序持续优化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


系统治理成效显著,“通行顺畅”成常态

今年8月,龙华区全面启动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系统治理工作,按照“分类施策、分步推进”的原则,将全区划分为一、二、三类严管区,并分“试点攻坚—深化攻坚—全面铺开”三个阶段推进。

在第一阶段试点攻坚期,重点聚焦地铁口周边等矛盾最突出的“痛点”区域,将龙华、清湖、阳台山东、元芬、松元厦、观澜湖、白石龙和长湖等8个地铁站纳入首批一类严管区。

自8月21日首次专项整治启动以来,属地街道将“未停在划线区内或连续停放超过3天”的电动自行车及时迁移,共动态清理违规停放电动自行车6万余辆次。

伴随治理行动和宣传推广的同步推进,市民对“划线停放”规则的认知和遵守意识明显增强,从“被动配合”逐步转向“主动践行”。试点区域秩序发生明显转变,从昔日“车满为患”到如今“通行顺畅”,城市交通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基于试点区域良好工作基础,龙华区持续扩大治理范围,目前已将全区21个地铁站周边全部纳入一类严管区常态化管理,逐步实现重点区域乱停放电动自行车动态“清零”、公共秩序显著改善。

图片

清湖北地铁口周边停车秩序显著改善。

图片

龙胜地铁口周边区域,乱停乱象大幅减少。


科技赋能:AI 3D建模助力精准治理

龙华区在整治行动中注重以技术创新破解治理难题。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引入AI 3D建模技术,对一类严管区周边进行立体化扫描采集,高精度复原现场场景,建立动态三维模型。

该系统可自动识别电动自行车的停放状态与时长,实现从“人工巡查”向“智能监管”的跨越。数据显示,AI 3D系统平均每日监测车辆8254车次,为精准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通过科技手段,治理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都得到明显提升,彻底解决了传统人工管理中“识别难、清理慢”的问题。

在整治过程中,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创新采用AI 3D技术,对一类严管区周边进行立体化扫描,全方位采集电动自行车信息,构建高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快速完成车辆身份的智能比对,精准判定车辆的实际停放状态和时长,解决传统的电动自行车管理依赖人工巡查效率低、识别难等问题。

目前,该技术平均每日监测车辆8254车次,为精准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图片

龙华创新引入AI 3D建模技术,每日平均监测车辆达8254车次。


“全民共治”形成新格局,文明停放蔚然成风

随着治理行动的持续推进,“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各街道积极发动社区志愿者、物业企业和沿街商户共同参与秩序维护,构建了“政府引导—社会协同—群众自觉”的治理新格局。

市民文明停车意识显著提升,公共空间秩序明显改善。部分街道还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微改造”,如优化绿化带硬底化、增设隔离栏、划定专用非机动车停放区等措施,为居民创造更便利、安全的停车环境。

图片

龙胜地铁口整治后,道路整洁有序。

图片

上塘地铁口整治后。

图片

阳台山东地铁站整治后。


治理体系持续升级 打造“龙华样本”

在顺利完成系统治理第一阶段目标后,龙华区正按照“梯次推进、全域覆盖”原则,逐步向二类、三类严管区扩展。未来,治理重点将从末端停放延伸至源头预防与日常监管,推动形成“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

这一治理模式为深圳乃至全国超大城市电动自行车管理提供了实践借鉴。龙华区在规则创新与技术治理方面的经验,正被总结提炼为可复制、可推广的“龙华样本”,为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深圳智慧。

图片

龙胜地铁站整治后,周边区域成功实现从“车满为患”到“通行顺畅”的转变。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彭峥

今日报纸

手机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