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先生”傅高义的广东渊源:调研7个月记录改革历程

南都即时
原创2020-12-21 16:58
关注

据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北京时间12月21日上午讣告,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该学术机构前主任傅高义(Ezra F. Vogel)去世,终年90岁。

作为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原主任,在哈佛被称为“中国先生”的傅高义研究中国已经长达一甲子。

2013年初,傅高义曾接受南都采访,称自己“运气特别好”,因为材料多所以从广东着手研究中国,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恰好是从广东开始的。

作为中美问题的重要国际声音,傅高义一直倡议美国应该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公平地对待中国。今年7月,由他参与撰写、近百名学者联署的公开信在知名媒体刊发,题为《把中国变成美国的敌人适得其反》。

微信图片_20201221124828.jpg


“中国先生”,缘起广东

作为世界上最具声誉的“中国通”之一,傅高义研究中国的起点是广东。

2013年,回顾自己与广东的缘分时,傅高义曾向南都记者表示,自己“运气特别好”。“因为我研究广东,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后来恰好也是从广东开始的。我研究广东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材料多。”他表示。

上世纪60年代,傅高义开始了他的中国研究。1969年,一本名为《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问世,得到了他的前辈、时任哈佛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费正清教授的高度评价。在此之后,很多其他美国学者就照着傅高义研究广州的方式,研究北京、上海以及中国其他城市。

1973年,傅高义第一次来到中国内地,他经过香港来到深圳,等待几个小时后,在罗湖火车站登上去往广州的火车。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去了广州、上海、苏州、南京、北京等地方,主要对恢复交流和开展科学合作等进行了讨论。

著有西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本书

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与美国马萨诸塞州结为姊妹关系。广东省高层领导访美时,傅高义也得以参与接见。

1987年,傅高义在广东足足待了7个月。为了保持客观,他自费跑了广东70多个县,也走了深圳、珠海和汕头,掌握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当时没有第二个外国人有这样的机会,我感到更有责任把广东的发展实情提供给西方的学术群体,于是在1989年写成了《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这是西方学者研究、报道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部书。傅高义的太太艾秀慈(Charlotte Ikels)后来则出版了有关广东家庭生活的专著《财神归来》。

2013年,傅高义在接受南都专访时回顾这段经历表示,在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的进步不能简单用“开放市场”来解释,因为有很多存在着开放市场的地区并没有取得广东那样的进步。他认为,特区所特有的自由空间,使这些地方成了培养人才的孵化器,从这些企业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从广东扩散到其他地区。“如果说广东的改革在中国是先行一步,那么对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也许是先行两步了。广东改革的影响超过了国界。”

曾呼吁中美加强对话合作,应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广东是我研究中国的起点,也是我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地方之一。在广东我有很多老朋友,我也很喜欢吃潮州菜、广州菜。”

2020年,走遍了深圳、珠海和汕头等经济特区的傅高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40年来,中国经济特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深圳可谓独一无二,短短40年就从一个贫穷的小县城崛起为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都市,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发展得这么快。对一些中国人和外国人来说,深圳实际上成了经济特区的同义词。”

傅高义表示,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发展的先锋队,其经验做法也推广到了中国各地。这充分说明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同样可以较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路径,值得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借鉴。”

与此同时,作为中美问题的重要国际声音,傅高义一直倡议美国应该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公平地对待中国。疫情期间,傅高义曾联合其他专家学者发表了题为《把中国变成美国的敌人适得其反》的公开信,以及抗击疫情的声明,呼吁美国与中国加强对话合作。

关于这封公开信,傅高义在接受采访表示,“实际上,自建交以来,中美两国的接触合作取得了很大成功,对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是有益的。”

他表示,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中美不能不合作,当然现在的确不容易,有很多困难,但还是要想办法合作。“美国政府现在比较极端,希望他们能更多接受专家的建议。希望两个国家能通过协商,管控矛盾、保持友好。”他曾说。

采写:南都记者 林子沛 周斐

本文版权归南方都市报社所有,且为未见报内容。欢迎转发分享给朋友。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获得转载授权,请点击购买授权

阅读 112404
热门评论
打开南都自媒体,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