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圆、玉米饺、桂花汤圆与团年饭: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初二(3)班 刘斯羽
一年到头,一家人也就图个团团圆圆。
春节快到了。年二十八,一家五口人都放假在家,我们就开始准备过年的重头戏——团年饭。
芋圆
“芋圆芋圆,一如其名,圆圆的,寓意‘团团圆圆’;它又象征‘遇到善缘’,新的一年,希望每个人都遇到良好的缘分,遇到志同道合的知己,遇到和蔼风趣的伯乐,遇到任何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母亲一向自诩:“我不轻易下厨,但做的饭菜,必属精品!”
去年因疫情耽搁没回老家过年,今年又为响应国家号召滞留广州,与爷爷奶奶过年,两年没尝上家乡的年饭,这回终是让一年约365天,平均每年至少360天不下厨的母亲也按捺不住,亲自动手做饭。
芋头煮熟,剥皮,碾碎,拿来地瓜粉,准备工作已就绪。母亲卷起袖子,打开手机,拨通外婆家的视频通话,让我帮着举起手机对着食材拍摄:
“妈,接下来干嘛?”
“你放点那个地瓜粉到芋头里边……”
“我知道,放多少?”
“一点点就阔以哒……哎哎哎再多点噻,你这样搞不成一大团的……再加点再加点……哎多了多了……对,然后咧你就把它揉到一块,再一个就是搓成条条,掰出几个小剂子,搓成圆子就阔以哒,到时候咧再放到水里去煮,很快就熟咯……”
正是:那头远程指导热火朝天,这边实际操作手忙脚乱。
“先煮几个试试!”父亲提议。
圆子丢进锅里,一两分钟就浮出水面了。
淡紫色的芋圆闻起来很清,略带一点面粉的味道。圆子不大,一个丢进嘴里,软糯可口,富有弹性,夹着一丝淡淡的香甜。“嗯,有妈做的味儿了!”母亲边吃边说。
“人间有味是清欢。”
团年饭
餐桌只是张棕色画布,上边点缀着爸妈和爷爷厨艺中的精华,才让它富有艺术美感。大大小小的圆和谐统一,斑斓的颜色使之不再单调。从锅到碗,所有容器都是圆的,也许是图个团圆的好意象。但见那:
满桌好菜样式丰,炸鱼红,狮丸松。白肥红瘦,扣肉当中。蛋卷可口味不重(chóng),荸荠脆,肉沫蓬。
拿钱爪酥酱色重(zhòng),三丝香,辣意浓。生菜青脆,盘旋状如龙。唯有出自家人手,此之谓,团圆功。
愿新的一年,离少聚多。
点心
大年三十晚上的热饺子总有一碗醋。
熟练地抹半圈水,夹点儿父亲用玉米、肉沫、胡萝卜拌好的馅料,两边合起,一捏,一怼,就包好了。肉沫的松、玉米的脆、面皮的韧……我已是迫不及待了。
时光流转,那个懵懂幼稚、包饺子只是东捏一把西抓一把,只会围在大人身边转悠的小女孩已经长大了。
“饺子出锅咯!”
初一十五要吃汤圆。市面上卖的桂花汤圆大都只是“徒有其表”,里边是其他馅料。于是母亲决定自己亲手包桂花汤圆。桂花,砂糖,这次是糯米粉。它们碰撞出的产物是蓬松香甜的桂花馅儿的汤圆——咬一口,甜味迸发出来,桂花的清香萦绕在鼻腔深处,砂糖还未完全溶解,包裹着舌,在齿的作用下,跳起芭蕾。
一年到头,像这样有饭菜,有点心,有天伦之乐,有欢声笑语的团圆时光,也不多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同时也会不定期举办特设主题征文活动,并提供南都小记者培训课程,扫下面二维码加入平台一起写作吧!
整理:南都记者 梁艳燕
编辑:游曼妮 实习生 黄婧
本文版权归南方都市报社所有,且为未见报内容。欢迎转发分享给朋友。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获得转载授权,请点击购买授权